寧策對童貫拱手說道:“殿帥,取燕雲利益雖大,但難度也大,下官以為,做事最好是先易後難,更何況,一旦取了西夏,河套地區民風剽悍,可在那裏募集兵馬,便可得到一批強悍兵源。
二來河套地區多有戰馬,我朝又可得一支強大騎兵。
其三便是可以將我朝最精銳的西軍解放出來,西北隻需放置少量兵力即可。
到時以西軍為主力,以河套騎兵為輔助,全力攻遼,勝算豈不比如今,要大上許多?”
“更何況,當初漢朝北伐,也是采取如此做法,先收河套,而後才一步步將燕雲地區納入版圖。
所謂欲速而不達,遼國雖然連戰連敗,但瘦死駱駝比馬大,實力猶存。
連敗之下,遼人已成哀兵,如同狗急跳牆,我軍此時出兵,反而會讓遼人將所有怒火,都發泄在我大宋頭上。
倒不如我軍趁勢先取西夏,坐視遼國和金國兩敗俱傷,到時無論是我朝單獨攻遼,還是聯金抗遼,皆是進可攻退可守,遊刃有餘。”
寧策一席話說罷,在場眾人都陷入了沉思。
先取西夏這個主意,不是沒人想過,隻是在遼國連戰連敗之下,所有人都盯著燕雲這塊肥肉,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西夏這邊。
現在聽寧策提起,眾人仔細一向,好像還真是這個理。
片刻之後,張叔夜率先出列,表示了對寧策的支持。
“官家,臣以為,寧策所言有一定道理,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我等不可操之過急,理應穩打穩紮,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先攻西夏,再謀求燕雲,也為時不晚。”
宋徽宗知道張叔夜為人謹慎,頭腦冷靜,此刻見他出頭支持寧策,當即便也有些動心。
並且先打西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擔心名聲,因為宋遼之間有澶淵之盟,算是盟國,現在就聯金抗遼的話,就要背負撕毀盟約的名聲。
而等到大宋擊敗西夏,占領河套地區,實力大增之後,在金兵的攻擊下,遼國實力隻會更加虛弱,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攻取燕雲,也會更加容易。
宋徽宗正在沉吟,童貫的政敵蔡京跳了出來,隻見老奸臣顫顫巍巍地出列,稟道:“官家,老臣附議寧策,先取西夏,乃老成謀國之語,先取燕雲,則過於冒進,乃是某些人好大喜功之舉,官家千萬不能上當。”
老蔡京的言語,給了童貫重重一擊,氣得童貫麵皮發紫,卻被他強行壓製下去。
宋徽宗猶豫了一會,便問寧策,“寧卿家,若是遼人不堪一擊,提前被金兵所滅,那朕豈不是坐失良機,白白錯過這大好機會?”
寧策聽了,不禁微微一笑,顯得很是自信,“官家,遼國雖然連敗,但主力仍在,更有忠臣良將如耶律大石,奚王蕭幹等人,皆是文武雙全之輩,臣以為,金兵滅遼,最快也需要五年時間。”
“並且臣曾占卜一卦,顯示遼國至少還有五年國運,請官家不必擔憂。”
根據史書記載,在宋國和金國的聯手夾擊下,遼國還撐到1025年,方才滅亡,如今剛剛1020年,沒了宋兵的牽製,完顏阿骨打想要徹底滅遼,恐怕要花費更多時間。
宋徽宗聽了,頓時便放下心來。
心想五年時間,應該足夠滅亡西夏了,到時自己有了西夏的騎兵和戰馬,最精銳的西軍也可以調遣去北方,而遼國那個時候隻會更加虛弱,收複燕雲,豈不是唾手可得?
想到這裏,官家當即微微頷首,牆頭草王黼見狀,便也出列附議寧策。
高廉心想,自己若是支持北伐,弄不好就會被皇帝派去打仗,實在太危險,但若是支持打西夏,那就是西軍童貫和老種的事,自己也就安全了,用不著打仗。
於是也慨然出列,附議寧策。
於是宋徽宗和臣子們又商議了一陣後,直到中午,終於達成共識。
大宋自從開國以來,對遼國的戰爭,基本就沒贏過,無論文臣武將,對遼國都有心理陰影。
就好像後世的天朝足球有‘恐韓症’一樣,大宋朝廷上下,也有‘恐遼症’,雖然現在遼國看起來淒淒慘慘,無比虛弱,好像誰上去都能踩一腳。
但無論官家還是童貫,都對擊敗遼兵,信心不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