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寧策獻計(1 / 2)

聽了王豫的話,寧策點了點頭,心想是這個理。

後世有一句形容古代官場的話,叫做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附郭就是附郭縣,也就是首縣,通俗點說,就是縣城和州城,府城在一個地方。

這就比較難辦,縣裏的事也不好管,為啥呢,別處的縣也罷了,附郭縣裏麵,官職高於知縣的官員太多了,甚至還包括頂頭上司。

這種情況下,知縣處理問題,戰戰兢兢,顧慮很多,因為你能管平民老百姓,但你管不了你上司啊。

所以這種附郭縣的知縣,最是難當,而附郭京城,號稱是惡貫滿盈,意思是這個人前生幹太多壞事了,所以讓他附郭京城,去遭這麼一回罪。

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但其中也確實蘊含著,附郭縣不好幹的道理,有點類似於瓷器店打老鼠,左右為難,擔驚受怕。

開封府也是如此,雖然府衙可以主管開封,其實很多權貴和官員,府衙根本管不了,就比如,高衙內原來在汴京街頭橫行霸道,欺男霸女,老張對此也極為頭疼。

真管吧,到時高俅到皇帝那裏一哭,高衙內馬上就沒事,老張也得放人,不管吧,像高衙內這樣的壞蛋,在汴京到處害人,也影響老張的政績和名聲。

所以這開封府尹,還真得是張叔夜這樣文武全才的幹吏,才幹得了,換了別人都不行。

比如寧策在鄆州,遇上的勢力頂天像是蔣元這樣的知縣,或是西門慶這樣的富商,又或是祝家莊這樣的當地豪強。

寧策完全可以靠官職和實力,直接碾壓過去。

但在開封府,就不能這麼辦,很多時候,各種勢力盤根錯節,一榮皆榮,一損皆損,主官很難下手。

確定張邦昌在找茬,寧策不禁冷哼一聲,“張邦昌既然以治安問題,來為難姑父,那咱們就將此事解決,對了姑父,京師中具體負責治安的是那支機構?”

王豫答道:“主要是廂軍負責治安,從老夫這裏往下,有個都指揮使,下麵還有兩個虞侯,他們負責管理廂軍。”

寧策問:“這幾人能力如何?”

王豫想了想,說道:“能力皆是平平。”

寧策又想了一會,便有了主意,於是站起身來。

“此事小侄曉得了,稍後回去拜訪張叔夜大人,與他商議此事,姑父就不用煩心了。”

王豫聽了,頓時大喜。

於是寧策出去跟柳氏辭別,柳氏一邊埋怨王豫,一邊趕緊讓王英英將寧策送出門外。

寧策出了門,直奔開封府。

高俅跟寧策隻是盟友關係,曹猛雖然跟寧策關係好,但他是武將,官場上的事他使不上勁,也隻有王豫算是寧策自己的嫡係勢力,關係也親厚,所以寧策一定要保他。

很快,寧策便來到開封府,此時已是下午,不出所料,兢兢業業的老張果然在府衙。

書房中,兩人見麵,寧策先是將王豫的事情,跟張叔夜說了一番。

張叔夜聽了,不禁也皺了皺眉,“此事老夫也知道,隻是雖然明知張邦昌是在挾私報複,但此人所言,倒也是事實,並無誇大,所以老夫也覺得不好處理。”

寧策便說道:“關於此事,下官倒是有個主意。”

張叔夜聽了,頓時眼前一亮。

他知道寧策做事天馬行空,如羚羊掛角般,讓人無跡可尋,但又往往能收到奇效。

如果真能借此將開封府的治安情況給改善過來,那倒也是一件因禍得福的好事。

但參考寧策之前的所作所為,老張又有些緊張,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聽說這小子半個月前,在大名府冒充普通秀才去參加武道會,不但奪得第一,還直接導致金國使臣的親兵,好像叫什麼陳和尚的,被人打死。

弄得梁中書現在還在焦頭爛額,為此事的收尾頭疼,若不是他能力夠強,又有個厲害的嶽父,早就被人彈劾了。

老張擔心寧策在汴京闖禍,於是警告他。

“寧策,老夫知道你打仗厲害,但官場可不是打仗,你硬來的話,可不行。”

寧策微微一笑,“老大人想哪裏去了?下官雖然沒甚本事,但也被人稱為江南才子,豈會粗暴簡單地去做事?”

有了寧策的保證,老張這才放下心來,便問:“你打算如何做?不妨說來聽聽,老夫也好幫你參詳一二。”

寧策不慌不忙,豎起一個手指頭,“下官以為,首先第一件事,應該是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