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寧策的請求,宋徽宗答應的很痛快。
古代的工匠,地位非常低下,在唐朝稱為番匠,宋朝稱為當行,元朝和明朝稱為匠戶,簡單地說,有些類似後世的戶口,工匠屬於匠籍。
工匠們世代相襲,沒有什麼話語權,被人看不起,並且工匠不得輕易離開所屬部門,也不能脫離匠籍,沒有外力作用下,祖祖輩輩都隻能做工匠。
大唐世代,伴隨文成公主出嫁,唐朝就曾經贈送吐蕃的大汗,鬆讚幹布,很多工匠。
這就是曆史的局限性。
作為穿越者的寧策,目光看得比這個時代的幾乎所有人,看得更遠,也更深。
實際上,寧策認為,按照後世某位老人所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古代工匠所掌握的技術,正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是最先進的生產力。
貶低工匠的地位和作用,如此做法,實屬愚不可及。
正如同曆史上,吐蕃一直都是大唐的死敵,直到唐朝滅亡,吐蕃方才逐漸消亡,在這其中,跟隨文成公主前去吐蕃的工匠們,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寧策用腳都能猜得出來。
原本愚昧落後,但野蠻嗜殺的吐蕃人,得到來自大唐的工匠,得到先進技術,製造先進鎧甲和兵器,所以才能跟唐朝分庭抗禮。
得到宋徽宗的允許後,寧策謝恩。
這事就算定下來了。
寧策問王黼,“敢問王相爺,十萬套軍服采購價是多少?”
王黼說道:“一套軍服一貫錢,共計十萬貫。”
朱勔在一旁陰惻惻地問道:“剛才東平伯曾言,價格會比周坤的出價低?”
寧策略一沉吟,心中暗自計算。
一匹布能做一套衣服,一匹布的市價是六百文,加上裁剪製衣的人工費,大概一百文,總共下來七百文,周坤出價一貫錢一套軍服,利潤空間並不小。
於是寧策說道:“下官願以九千貫錢的價格,提供這一萬套軍服。”
聽聞能省下一千貫,宋徽宗很欣慰,“不錯,寧策為朕分憂,朕很高興。”
第一次北伐失敗,宋軍損失了很多錢糧,所以宋徽宗對於一千貫這樣的,以前看不上的小錢,現在也比較在意了。
談完軍服後,宋徽宗臉色一肅。
“寧策!”
“臣在。”
“你攻破燕京城有功,雖然未能守住,但朕一向有功必賞,這次便升你一級,由東平伯晉升為東平侯。”
寧策大喜,急忙謝恩。
原本按王黼,梁師成等人商議的結果,寧策雖然破燕京有功,但擅自行動,影響大局,隻能算他功過相抵。
但由於二次北伐在即,朝廷不能給人刻薄寡恩,有功不賞的印象,否則作戰時,誰還肯奮勇向前?
於是官家便改了主意。
借著二次北伐的光,寧策成功地由伯爵,晉升為侯爺。
宋徽宗又說道:“這十萬套軍服,是為二次北伐的將士們準備的,一個月內,一定要做好。”
“此次北伐,以童貫為主帥,劉延慶為都統,寧策你率領本部兵馬,駐守東平府,隨時準備聽命北上。”
寧策答應下來。
心裏有些不快。
上次雖然自己負責輜重,但好歹也跟著上戰場了。
這一次成了預備隊,等候調遣。
還不如上一次。
宋徽宗揮了揮手,示意寧策可以告退了。
寧策說道:“臣打算這就去將作監挑人,準備製作軍服。”
宋徽宗滿意地點了點頭,回顧左右,便吩咐梁師成,“你派個人,跟東平侯去一趟將作監。”
寧策走後,朱勔眼珠轉了轉,找了個借口,當即也匆匆離去。
片刻功夫後,寧策來到將作監。
早有管事太監,匆匆相迎。
陪寧策前來的小太監上前,狐假虎威地說道:“咱家奉官家之命,陪同東平侯挑選工匠,為大軍製作軍服。”
管事太監急忙一臉諂笑地將兩人迎了進去。
寧策問小太監,“公公高姓大名?”
小太監受寵若驚,“侯爺叫我小玄子就可以。”
寧策微微頷首,“原來是玄公公。”
小玄子誠惶誠恐,“不敢當,不敢當。”
主管太監在一旁問:“敢問侯爺需要哪方麵的匠人?”
寧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懂金屬冶煉的,給本侯爺來三十個。”
主管太監一怔。
心想你要做衣服,為何要懂冶煉的工匠?
寧策解釋道:“本官需要做紡車,織機,需要用鐵。”
主管太監將信將疑,不過寧策是奉了皇命而來,他不便阻止,於是吩咐手下,將冶煉方麵的工匠,統統喊來,供寧策挑選。
花費了半天功夫,寧策挑了三十人,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心想有了這些人,攻克彈簧難題,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