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餘日後,徹底死心的完顏宗望不得不撤兵北上,離開汴京。
種師道率領十餘萬大軍,已殺到汴京,大名府梁中書,濟南府李綱也是虎視在旁,完顏宗望受不了這壓力。
再加上東西也搶的差不多了,守著一堆奴隸和女人,也沒法打仗,撤兵是必然之事。
京師之圍一解,宋欽宗火速召集種師道,梁中書,以及李綱等人進京,商議國事。
這三人手中,掌握著大宋在北方的最強兵力,寧策,劉延慶等人,也在進京官員之列。
京師解圍,普天同慶,百姓們紛紛翹首以待,等待這些英雄人物進京。
種師道,西軍的代表性人物,能征慣戰,老謀深算,與金兵在京城外交鋒數場,直接迫使完顏宗望退兵。
梁中書,在金國名將完顏婁室的圍攻下,堅守大名府近半年,力保城池不失,足智多謀,文武兼備。
李綱,錚錚鐵骨,忠肝義膽,帶領寧策,劉延慶等將領,攻破濟南府,斬殺金國名將完顏闍母,救出帝姬,他也是上述三人中,對金兵唯一有勝績者。
劉延慶,西軍悍將,擁兵十萬,虎踞德州,是除了種師道外,大宋在北方的另一支強軍。
然而雖然有這麼多的名臣武將進京,但最讓朝野矚目的人物,卻是大宋第一才子,號稱戰神的鎮北王寧策!
經曆了被人陷害,險些被捉入大理寺的寧策,這次居然出乎眾人的意料,毫不畏懼地,帶著三千兵馬,趕到京師。
京師之中,藏龍臥虎,不但是天下消息最靈通之地,更是從不缺乏有識之士,很快,便有人分析出了寧策進京的動機。
他是不得不來!
金兵退去後,朝廷會論功行賞,這個時候無論是誰,都必須到場,為自己,也為自己代表的勢力,爭取最大的利益。
更何況寧策雖然恢複了王爵,但並無實際差遣,也就是說,目前他還是個空頭王爺,沒有實際權力,此次進京,寧策的職務該如何安排,也是朝廷熱議的焦點之一。
然而,與其餘眾人,進京之後便探訪故舊,尋求臂助不同,寧策進京後,隻是去宮中見了一次帝姬,其餘時間,他都是閉門不出,待在府邸中,顯得十分低調。
對寧策將來的安排,朝中臣子,皆是抱著悲觀的態度。
因為打仗和政治,是兩回事。
寧策雖然能打,但他朝中無人。
可以說幾乎是孤立無援。
高俅是個弄臣,從不參與政事,更何況現在是宋欽宗時代,作為老臣的高俅,若非有個好兒子高衙內,正在倭島,掐著金銀命脈,隻怕早就被皇帝罷免了。
童貫早就因燕雲之戰,與寧策交惡。
因為金使遇襲一案,寧策的另一臂助張叔夜,兩人現在也有了隔閡,寧策返京之後,未去拜訪張叔夜。
這麼算來,寧策在朝中的幫手,卻是一個都沒有,開封府推官王豫算是一個,但他官職太低,左右不了朝中大局。
再加上官家對寧策一貫的猜忌,很多人都以為,寧策這次進京,恐怕將成最大輸家。
眾人進京的第二日,朝會便隆重開始。
天剛蒙蒙亮,眾位大臣便紛紛來到崇政殿,準備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