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190年),正月末。
經過十五天的兵馬集結,群雄赴會。隨著最後一名,因土路遙遠才姍姍來遲的諸侯趕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七路諸侯大討董卓”的戰役,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而這第十七位報道的諸侯,也是夏侯瀾一直心甚敬仰的亂世英雄――江東猛虎,孫堅!
孫堅字文台,相傳乃是兵法大家孫武之後。其世居江東,生於基層官宦之家。年十七時,便敢單槍匹馬,與海賊搏殺;其後,更鼓舞士氣,指揮一群戰力如同城管一般的縣吏,大破海賊!可見其勇烈果敢,天生將才,僅在弱冠時便初顯崢嶸。而此次其所攜的八千江東子弟,更是常年於山越剿匪的能征慣戰之士,綜合戰力之強,在盟軍中可謂首屈一指。
於是,盟軍帳內便有十七路如下:
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路,濟北相鮑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孫?。
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注:曹操不在十七路諸侯之列,是因為隸屬於陳留太守張邈旗下。其於盟軍的地位,相當於軍師的位置)
盟軍主帳內,十七路諸侯列次而坐。眾人雖然神情肅穆,卻也掩飾不住眼神中的火熱:亂世功名,當以此開始!
就連夏侯瀾這種明明已對前因後果知詳甚深的穿越者,都不禁有種見證曆史的激動與感慨。
眾人正商議進兵之策,河內太守王匡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王匡長相粗豪而彪悍,顯然是憑軍功以晉位的鷹派人士。但這位王太守可能心眼兒太直了一些。明明是一項大眾提議,但從始至終都隻看著袁紹說話。這算什麼意思?當大夥兒不存在嘛?不少諸侯心甚不忿的想道。
眉眼通挑的曹操自然不會漏過這麼明顯的細節。尤其他比別人還更清楚一些王匡的心思,暗罵道:王公節你個老王八蛋,從小你就喜歡抱袁本初的大腿。不就是當初老袁在你當太守的事兒上說了幾句好話嘛?用得著你這麼**裸的表忠心咩?
另一邊,袁紹在聽聞王匡的說辭後,臉上不自然的顯出一絲尷尬,好像對王匡這種甚為明顯的拍馬行為頗感不適一般。然此時其心中,卻若三伏天裏吃了冰豆沙一般舒爽無比,暗道:好!小王!沒給老子丟臉!上次你不是看中了我家那個跳鋼管舞的小妞兒嘛?沒說的,哥這趟忙完了就給你送一打過去。嗯,不過你這表達的方式,還是一如既往的沒長進……有待提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