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期,上至公卿,下至走卒,所用之兵刃皆為青銅所製。因為當時冶煉技術的限製,爐子小,鼓風技術原始,所以爐溫不高,不足以把鐵溶化,隻能冶煉出海綿狀的鐵塊,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燒、鍛,才能成為生鐵。不過生鐵質地不足以製成兵器,隻能用來打造農具。
其後又至戰國後期,冶鐵技術再次有了巨大突破。鐵匠通過反複鍛打鐵塊的方法,逐漸減少生鐵中的碳,並除去雜質等多道手續,最終‘恨鐵成鋼’!與此同時,人類史上才真正有了第一把鋼劍。
鋼的延展性良好,是青銅的四至六倍不等,所以用鋼鍛造出的長劍,長度可達一米二至一米四之間。這樣一來,所得長劍的攻擊範圍便大勝從前,尤其兵刃之鋒更是銳不可擋。
不過鍛造這樣一把鋼劍,所需用度極為高昂自不待言,其消耗的時間也至少需要數年之久。因此,鋼劍在最初,是僅有國君級別人物,才能資格配備的神兵。
而在此刻的東漢末年,鋼雖已遠非從前那般稀有,但作為作戰部隊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各方產鐵產鋼的諸侯們,依舊對其進行了最嚴格的控製。
所以,當夏侯瀾在掐死袁紹的話柄後,又那般輕描淡寫的提出了“镔鐵千斤”,且用上了那種:“我其實沒要什麼,就隻向你要了那麼一千斤不值錢的東西”,還“而已”——的語氣!差點讓袁紹當場就心肌梗塞。
要知道此時的镔鐵,雖然還不是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的“烏茲鋼”,卻也是實打實經過徹底溶化生鐵所得的——低碳熟鐵!其價值於當時,遠非尋常鋼材可比!
所以就難怪袁紹會在聽到夏侯瀾順水推舟/不以為然/輕描淡寫/恬不知恥的獅子大開口後,會驚得當場連酒杯都拿不穩了。
這又好比小明星在伺候完暴發戶後問:
“老板,妹妹伺候的你爽不爽?”
“爽!”
“那以後還要不要我伺候你?”
“要!”
“那是不是我要多少,你都會給我對不對?”
“對!”
“那我就隨便寫了喲……你看,我也沒寫多少。才一個億。還不是歐元呢,隻是美金!”
“……”
不過夏侯瀾才沒空管袁紹是不是會得腦淤血/偏袒/中風/癲癇之類的毛病,心中算準了他不敢賴賬。尤其千斤镔鐵的數量,實是夏侯瀾在經過精心算計後得出的結果。這個數量,很準確的掐在了袁紹的底線上。是以即便袁紹心裏恨不得把自己抽死,卻也不得不臉上強笑,心下滴血的答應。
————————
不提袁紹如何心痛如絞,夏侯瀾自接回袁紹提供的“神匠”和镔鐵後,便迫不及待的催其展開了打造專屬裝備的任務。
另外,鑒於夏侯瀾成功將‘冤大頭袁某’斬得‘鮮血淋淋’,曹操也極為大度的將千斤镔鐵的配額盡數交給了夏侯瀾使用。隻是隱晦的說了一句:如有剩餘,‘或’可交公。
夏侯瀾自然是心領神會。畢竟當初所提千斤镔鐵的要求,原就是奔著供給曹營諸將之所需而去的。否則誰還能一個人背著半噸重的裝備去打仗嗎?
對於攻防裝備,夏侯瀾早有腹稿。武器兩件:長槍一柄、鐵胎弓一件;防具則是六件散裝:頭盔、胸甲、護肩、護臂、腰帶、護腿。
這種分散設計,雖然沒有光明鎧或是魚鱗甲那樣的整體防禦效果,但在絕對重量和輕巧靈便上卻寬鬆得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