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四年,二皇子徒若俊十五歲,三皇子徒若信十二歲,平靜了十餘年的朝堂波瀾漸起。
每每看到大臣提議立儲的折子,徒楓的心情就會變得很不好,他現下不過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兩個皇子也都沒有成年,急什麼急,他們以為他就要去見先皇了嗎。
若是林瑾尚在身邊,徒楓還能跟他吐槽兩句,可惜林如海前年冬天病逝了,林瑾丁憂在家,要明年春天才能回來,鬱悶的徒楓隻能在朝上使勁折騰,搞得文武百官叫苦不迭。
林瑾扶柩回鄉之前,徒楓隱晦地跟他提過太子的人選問題,他身邊那麼多人,也就林瑾是個可以推心置腹的,能說上幾句心裏話。
林瑾的回答非常直白,二皇子勇猛有餘,穩重不足,可為良將,三皇子心地仁善,待人寬厚,堪為賢王,言下之意就是,當太子的話,一個都不合格。
徒楓氣得直拍桌子,敢說朕的兒子不合格,還不都是你這個老師教出來的,以為你就沒有責任嗎?一個有勇無謀,一個軟弱無能,真是難為他挖空心思拐著彎說話了。
林瑾默然不語,心下卻在想,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同樣的內容,他家循哥兒隻教一遍就懂了,到了兩位皇子這裏,三五遍都是少的,他有什麼辦法。
當然,這種明顯會刺激到徒楓的話林瑾是絕對不會說出口的。徒楓害怕自己氣過頭了傷到林瑾,先讓他出宮了。隨後幾日,兩人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
再然後,林如海病重,徒楓下旨召回林瑜,還親自上門探望了恩師。
直到林瑾林瑜回鄉,徒楓才靜下心來細想林瑾的話,他必須承認,林瑾的話是對的,他的兩個兒子,的確都不是那麼適合入主東宮。
可問題是,徒楓隻有兩個兒子,合不合適都隻能在他們中間選,再生一個的話,估計是來不及了,他沒那麼多時間等他長大。
二皇子徒若俊生在幽州,那時徒楓還是綏遠王,他的出生可謂是萬人期盼,想想看,一個兒子都沒有的王爺,你敢跟著他造反嗎,打下江山也沒人繼承啊。
剛登基那會兒,徒楓封了兩個女兒當公主,卻落下了唯一的兒子,朝堂上下說法眾多,最主流的就是聖人對陳家手上的兵力有看法。
其實,徒楓沒有那麼小氣,他真忌諱陳家,就不會給謹嬪她爹封侯,還讓他繼續帶兵,他單純就是覺得兒子太小,封王什麼的,緩幾年更好。他就那麼一個兒子,什麼東西不是他的呢。
弘治三年,曾經由於小產被太醫宣布不能再懷孕的淑妃意外有了身孕,並且順利產下一子,後宮的平靜就此被打破。
別看淑妃的娘家早已敗落,隻有個兄長賈璉在戶部擔任正五品的郎中,跟父兄手握重兵的謹嬪根本不能比,可淑妃還有個能幹的表弟呢。
林瑾是弘治元年的進士,三年翰林院出來直接進了禮部,隨後又被提到中書舍人的位置。
中書舍人官職不大,卻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掌書寫誥敕、製詔、銀冊、鐵券等,前途絕對可期。
果然,等兩位皇子到了讀書的年紀,林瑾已經是他們的老師之一了。
一般來說,立儲都是嫡子優先,沒有嫡子就是長子。徒楓的嫡長子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去了,二皇子占了個長的優勢。
再說生母的份位,一個是淑妃,一個是謹嬪,稍有差異,可兩人母家的情況卻是截然相反,也算是打平了。
三皇子最大的優勢,其實在於林瑾。所以林瑾在的時候,朝中幾乎沒人提立儲這事兒,他回家丁憂,小消息開始不斷。
徒若信的兩個姐姐長樂公主和永安公主早已下降,雖說公主無關大位,駙馬也不能議政,可是下任皇帝是嫡親弟弟還是異母弟弟直接關係到她們未來生活的愜意程度,隨著請立二皇子為太子的呼聲越來越高,兩位公主有些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