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子李寬突然向李世民上表,請求重開科舉。
李世民:“太子上表要想重開科舉,諸卿以為如何?”
王薄:“微臣反對,太子上表是想要改變太上皇的國策嗎?”
李寬一臉懵逼,重開科舉就改變國策,這算什麼道理。
李寬:“王老大人,本宮隻是因時製宜,為大唐選拔人才,皇爺爺也從未說過大唐不能舉行科舉,談何改變國策。”
崔元:“大唐的官員選拔,曆來都是五姓七望舉薦,前隋煬帝就是不顧眾人反對,開科舉取士,導致二世而亡,望太子引以為戒。”
李寬:“崔老大人言重,父皇和本宮不是隋煬帝,大唐也不是大隋,父皇在位政治清明,百廢待興,一日不敢懈怠,這才有了貞觀盛世,斷不會出現二世而亡的局麵。”
李泰:“太子,你這是曲解了兩位老大人的意思,他們的意思是科舉取士,並不能為大唐有用的人才,還是舉薦為好,畢竟知根知底。”
李泰剛說完李世民就難以置信,父兄二人極力推崇重開科舉,他明確反對,和世家官員站到了一起,太子反倒成為眾矢之的。
世家官員紛紛為李泰搖旗呐喊,公開反對太子的提議,李世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李寬:“四弟,本宮就問你一個問題,為你編撰書籍的人員,來自哪裏?”
李泰:“這...,兩個概念,太子不要偷梁換柱。”
李寬:“本宮知道,和你編書的學士,大多都參加過隋煬帝的科舉,如果科舉無用,那麼你可以把那些人員請出魏王府。”
李泰被李寬懟得無話可說,隻能暗自生氣,卻不敢表現出來。
王薄:“太子所言有理,現在老臣反對的事改革科舉製度,鄉試,縣試,殿試,糊名製度,聞所未聞,稍有差錯,這不就是耽誤無數學子的前程嗎?”
李寬:“王老大人,大唐不是大隋,科舉製度也要改革,這是曆史的必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隋煬帝的那一套事實證明無用,換湯不換藥,這跟世家舉薦官員有什麼區別。”
崔元:“殿下,巧舌如簧,但也改不了,寒門士子低賤的出身,如果讓這些人走入朝堂,老臣不屑與他們為伍,太子看著辦吧。”
李寬:“哼,崔老大人想要辭官歸隱,本宮想父皇肯定會欣然同意的,別以為離開你們,大唐朝廷就不能運轉,誰也不是無可替代的。”
崔元:“太子,這是要質疑我們世家官員嗎?”
李寬:“本宮可以打賭,寒門士子出身的官員,總有一天會替代世家官員,而且本宮相信他們做得會比你們更好。”
崔元:“哼,那老臣就拭目以待了。”
魏征:“臣附議太子,請陛下重開科舉。”
李世民:“朕同意太子重開科舉,改革科舉製度,為天下士子公平公正公開的參加考試,分為鄉試,縣試,殿試三場,同時使用糊名製。”
“陛下聖明,臣等無異議。”
李世民:“太子提議,考試科目設:進士科、明經科,諸卿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