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嶺南道李治的府邸,李治的正妻王氏在一旁伺候著他,自從流放到嶺南,武媚娘母子又被歹人擄走,李治就整日買醉,放飛自我,無所事事,流連於風月場所。
這一天耿國公馮盎上門拜訪李治,李治不敢怠慢,馮盎的爵位雖然隻是國公,但他實際上就是嶺南的土皇帝,嶺南百姓隻知馮盎,不知大唐皇帝,天高皇帝遠,大唐對於嶺南也是鞭長莫及。
李世民開疆拓土,大唐日新月異,嶺南名義上是大唐的一道,但還不是馮盎一家獨大,政令根本到不了嶺南的千家萬戶,李治流放嶺南,李世民也有試探馮盎的意思,隻不過以李治的才智想不到那麼深,如果武媚娘在他身邊也許能猜到李世民的用意。
武德五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了時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降大唐。
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爵封耿國公,任命馮盎次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三子馮智彧為合州刺史,四子馮智戣為高州刺史,五子馮智玳羅州刺史,讓馮盎一家管理嶺南。
李世民登基後馮盎並沒有入朝拜見,而與談殿等僚人首領爭鬥,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上奏稱馮盎謀反,於是李世民派出十萬大軍討伐嶺南,魏征站出來主張用懷柔安撫之策,穩定嶺南的局麵。
魏征:“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而且馮盎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不宜興師動眾。”
李世民:“上告馮盎謀反的人那麼多,怎麼能說他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呢?”
魏征:“馮盎如果要謀反,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何不派使臣前往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以示誠意,馮氏定欣喜免於兵禍,這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讓馮盎臣服於大唐。”
李世民認為魏征的計策可行,最終下令收兵,派出使者安撫馮盎,重新恢複了嶺南的安定局麵。
馮盎感受到了李世民對他的重視,心悅誠服,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長安,朝見李世民。
李世民心裏也明白,馮盎這是以退為進,將馮智戴送到長安為人質,讓朝廷放心,反正馮盎有三十多個兒子,犧牲一個也無關緊要。
李世民卻也沒有當馮智戴為質子,讓他進入國子監入學,恩賞有加。
貞觀五年,馮盎進京朝見李世民,李世民熱情款待,還讓當時的太子李承乾陪同,以禮相待,而後賞賜給馮盎非常豐厚的物品,馮盎感歎皇恩浩蕩,銘感五內,誓死效忠大唐。
不久,羅竇各洞的僚民造反,李世民下令馮盎率領二萬人馬出兵平叛。當時反叛的僚民有數萬人,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各路軍隊難以前進,馮盎連發七箭,射死敵軍七人,僚民看到了馮盎百發百中,都嚇傻了,紛紛潰逃,馮盎乘勝追擊,斬首一千餘人,而後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