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弄在中山路上,而這路地處市中心最繁華地段。而這弄如今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數十層的大廈。
從五八年算起到六九年止,我在這弄堂渡過十多年的時光,從童年到少年的美好時光。
這是一條東西走廊的弄,共有13號。但並不是隻有13戶人家。每個門牌號中住著數戶或十多戶人家。
據說過去這些房子大都是秦家的,解放後,成為政府的房產租給市民居住。也有一些院子仍為私人。
弄口便是中山路,市中心最繁的路。商鋪林立,行人熙熙攘攘。馬路很窄,有十米不到左右,地上鋪得是石頭小方塊,算是平整。但騎自行車還是震動的很。
中山路因為窄,開不了汽車,從崇安寺口到勝利門口開不了汽車。用現在的眼光看,算是一條步行街吧。
弄口的南側,緊挨著的是大陸理發店。是市裏麵著名的理發店,我和父親都在這裏理發。再過去是大眾南北貨店等店……。再住南一些就是堵家弄。旁邊有家五金璃店,這家店是我小學張國華在解放前開的,後被公私合營了。
隔著堵家弄就是文物商店,裏麵字畫古董不少,但在當時主要是麵向外賓開放的,一般的人也消費不起。
接著是益明眼鏡店,也是全市最高檔的。再往南走就是城中公園,我們稱公花園。
這是二十世紀初由一些名流紳士集資建造的免費公園。也是我小時候天天去乃至數次,流連忘返的地方。….。
秦家弄口北麵貼隔壁是鶴嗚皮鞋店,一家老牌的店,再往北,也排列著很多各式的商店,一直到勝利口,第一百貨商店。中山路到頭了。穿過廣場便是另一段商店林立的地段北大街了。
走進秦家弄向前五米左拐拾米便是2號,有一小門樓,是木門,但是形同虛設,因為住戶多晚上回來不便。
入門,左邊是牆連著隔壁的秦家祠堂。右邊住著二戶人家,一戶是周師傅家,後一戶家是白家。
順著過道向前走,又進一院,左邊有很小居室,住著焦家。沿木梯而上住著林師母家。而院子的右邊是一層的房屋,進院右邊是丁家,再往前是林師傅家。
最終林師母的旁邊是正式的廂房,中西合壁的二層樓房。有點像上海石庫門樓房的格局。樓上三間,過去可能是臥室,住著三家。樓下三間,中間是客堂。兩邊是廂房。西廂房住著鄭家,東廂房住著我家。
這就是住了十多年的我的家。但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958年初,媽媽帶著我和妹離開了陝西老家朝邑鎮,而姐姐因為要上學留在老家。
朝邑鎮,自古就是朝邑縣城,在58年因修三門峽水電站被並入大荔縣。
當時我父親在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而我52年生於無錫,後又隨母親回到老家生活。
58年戶口登記條例發布,我父親得到消息。將重新登記戶口,而我父親是轉業軍人,可以帶家屬子女在無錫登記戶囗,發戶口本,便讓我母親及我們在無錫落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