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來上初中——秦家弄2號的林林總總(39)(1 / 1)

三年困難期,我們在秦家弄2號居住,姐姐在家讀小學。而我們家在沒有遷到無錫來之前,我很多的時間是由姐姐帶我,因為妹妹更小離不開媽媽。

姐姐帶我去上學。姐姐上的小學,離家不遠。學校在一個大廟裏邊,有一個戲台。下麵是一大片空地。是那種鋪了磚的地。我想這可能是學校的操場吧。空地後麵有高台和一排教室。我姐大概就是在這裏麵上課。有時候,我姐背我去上課。到學校後,就去上課。將我放在高台上玩。我坐在高台上玩。跳下空地跑。在我的印象中,在上課時,這空地一個人影兒也沒有,就我一個人坐在大青石的台階上自娛自樂,捏泥巴,看螞蟻在走動,看天上飛過去的鳥。等著姐姐下課背我回家。有時候,媽媽下地幹活她就照看我們倆。喂我們喝湯吃饃。

那個年代,我們當地一天隻吃兩頓飯。早上大人們要睡到快中午才起床,做飯吃飯,然後下地幹活,到下午四五點才回家做飯。我想,這也許是關中地區的習俗吧。早睡晚起,少吃一頓,可以節約一點糧食?又也許是大西北早上太陽升起得晚,落得也晚的緣故?

而我姐早上什麼時候去上課的?我也記不清了。估計在我們還沒有醒,就走了。肯定是帶了饃去上學了。在我家,過一段時間,會蒸上很多的玉米麵或高粱米的饃放在院子裏曬幹,要吃的時候,來一碗熱水,將饃瓣成小塊泡軟後,再加點調料或者剩菜和著吃。我媽媽就有這種習慣,一直到她晚年,也這麼吃。但碗裏已經不是白開水了。是雞湯什麼了。

我姐姐帶的饃是幹饃,沒水喝。我猜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我姐姐說,我小的時候。她經常背著我四處跑,還帶我去她同學家玩。我已經沒有印象了。

我隻記得,媽媽和姐姐帶我去采棉花。那時候家裏有棉花地。收棉花季節,我們全家出動去收棉花。媽媽背著妹妹,我跟在姐姐後邊。我記得離我家很遠。但姐姐說其實不遠。

到了田頭,我和妹妹就坐著玩,姐姐就和媽媽采棉花。我記得姐姐也給了我一個小布袋。讓我學習采棉花。到回家的時候,姐姐背著妹妹,提著裝著棉花的包。我也提著自己采的小棉花袋。媽媽則扛著一大包棉花,雖然很累,但看這老老少少齊心協力的勁,心裏估計也很寬慰吧!

我們全家到無錫後,姐姐還在老家上小學,畢業後。就來無錫上初中了。

我爸爸在無錫工作很忙,顧不上孩子的學習,我姐姐到無錫,也是親戚在陝西老家給買好了火車票,帶好了幹糧。自己坐車到無錫的。

到無錫後,家裏的地方太小了。於是,我爸媽和妹睡大床。我和姐姐擠在小床上,一人一頭。那是個單人的竹床。擠得很,兩人隻能側著睡。不過一天的生活上學下來,我很累了,倒頭就睡著了。一直要到姐姐起來推我才會醒。

我哥說,在50年代。我爸工作很忙。我家的人在老家無錫來回都是自己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