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的橫渠書院,陽光明媚,仿佛為每一名學子帶來無盡的活力。鍾聲響徹院牆,狄仁傑、李凡、高駢和其他學子按照慣例,走進寬敞的講堂。
今天的主講老師是一位年長的道士,名叫張簡,專長於道家思想。他走上講台,環視了一圈後,緩緩說道:“今日我們將講解《道德經》中的幾個要點。”
張簡開始解釋《道德經》中“無為而治”的哲學觀點,強調內心的平和是達到這一境界的前提。
聽著張簡的講解,李凡陷入深思。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與他來自未來世界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但卻有著令人難以忽視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高駢的眼中也閃爍著認真的光芒。他時不時地在竹簡上做些注解,仿佛在試圖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自己的生活聯係起來。
狄仁傑坐在一旁,心境平和。對於他來說,這些哲學觀點並不陌生,但每次聽到都能給他帶來新的啟發。
講堂結束後,學子們湧出教室,但三人選擇留下,繼續深入討論。
“我覺得‘無為而治’這個觀點雖然高妙,但實際應用起來可能比較困難。”高駢說。
狄仁傑微笑著回應:“一切理論都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無為而治並不是不做事,而是通過內心的平和來引導事物自然地走向應有的方向。”
李凡點頭:“這和某些現代心理學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能掌握這種境界,或許能更好地解決許多問題。”
高駢聽後,笑了笑:“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將這個理念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呢?”
三人都覺得這個提議很好,於是約定在接下來的課堂和課餘時間裏,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力求在學問和個性上都能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
午後,他們回到書院的圖書館,繼續各自的研究。李凡手持竹簡,一字一句地細讀著《道德經》,試圖從中找到更多的啟示。高駢則深入研究《易經》,他總覺得其中包含了一些解釋世界的關鍵。狄仁傑坐在窗邊,靜靜地凝視著窗外的風景,似乎在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日落時分,三人再次聚在小花園裏。李凡拿出一卷竹簡,對狄仁傑和高駢說:“今天我在《道德經》中找到了這樣一段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覺得這也許可以解釋我們今天課堂上討論的那些問題。”
狄仁傑微笑著點了點頭,高駢也露出認同的表情。
日漸西斜,陽光撒在古老的石牆和青瓦上,為橫渠書院披上一層金黃的暖意。書院的鍾聲敲響,宣告著下課時分的到來。
李凡、狄仁傑和高駢收拾好書籍,走出圖書館。狄仁傑微笑著說:“自從高駢你來了,這裏的學術氛圍似乎更為活躍了。”
高駢哈哈一笑:“我也得感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我可能還停留在書本的字麵上。”
三人沿著小路走向書院外的一家酒樓,計劃在那裏享用晚餐。
酒樓叫“百味齋”,是一家以其豐富的菜品和上佳的酒水而著名的酒樓。走進樓內,暖暖的燈光和微微的酒香讓三人都覺得心情愉悅。
他們選擇了靠窗的一張桌子坐下,點了幾樣當地特色的菜品和一壺好酒。
“今天的課程給我很多啟發,尤其是《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部分。”李凡端起酒杯,輕輕一笑。
狄仁傑舉杯應和:“誠然,學術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