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周襄王,被弟弟太叔帶趕出王城,來到鄭國地麵汜,鄭文公聽說,急忙派出工匠為襄王搭建廬舍,又親自來到汜地安排襄王君臣的生活起居,配備日常用品,飲食供應都很豐厚。襄王就此在汜暫時安下身來,大臣簡師父奏道:“齊國自桓公死後,霸業已經不存在,現在諸侯各國,有能力而又有誌圖霸的,隻有晉、秦兩國,這兩國隻要有一國願意出力,我王不愁複位。”襄王就派簡師父赴晉,派左鄢父赴秦,命二國前來勤王。
簡師父來到晉國,麵見晉文公,轉達襄王之意說:“不榖德行不修,得罪於母後之寵王子帶,野居於鄭地汜,以此告叔父。”文公召集群臣商議,趙衰首先發言:“當年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就是因為舉起了‘尊王攘夷’這麵旗幟。我先君文侯,也曾有過幫助平王東遷的業績,從中獲益非淺,現在襄王流落在外,這正是我們借尊王以圖霸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狐毛也奏道:“晉國近年來換了好幾個國君,國民習以為常,不知君臣大義,國君的權威受到損害,我們應該借幫助襄王複國、討伐叛逆這件事,讓國民都知道國君的地位是不容挑戰的,從而擁戴國君,消除叛逆與不臣之心。”文公又征詢首席智囊狐偃的意見,狐偃說道:“二位所言極是,要想取得諸侯的擁戴,沒有比勤王更重要的了,我們不出兵,秦國也會出兵的,到那時霸業可就是秦國的了。”文公見大家眾口一詞,都同意勤王,遂決意出兵,先讓簡師父回去稟報襄王。雖然下了決心,但還是按照慣例讓史官占卜,史官奏道:“卦象大吉,是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文公說:“寡人怎敢與黃帝相比,此次出戰,能夠有所成就不錯了。”狐偃一旁說道:“周王朝雖然不如以前那樣有權威了,但仍是天下共主,天命所係,此行必定可成大功。”文公於是檢閱軍馬,組建左右兩軍,命趙衰為左軍統領,魏犨為副,卻溱為右軍統領,顛頡為副,自己與狐毛、狐偃、欒枝等統率全軍,左右策應。
大軍臨近出發,邊境守臣來報:“秦穆公也起大軍勤王,現在駐兵河上,不日就要渡河。”狐偃奏道:“秦穆公勤王,也是誌在圖霸,周、晉同姓,我們不能落在秦人後邊,必須阻止他們出兵,以免分我功勞。”文公就派胥臣往河上秦軍營中,對穆公說:“周天子蒙塵外狩,寡君已經起舉國之兵前往勤王,不敢再勞動貴國之師了。”秦穆公答道:“既然如此,寡人就靜等著聽貴國的好消息吧。”秦國大臣蹇叔、百裏奚都勸道:“晉國想獨攬勤王功勞,稱霸諸侯,所以勸我們不要出兵,我們豈能聽他的,不如按原定計劃行事,直下鄭國,助襄王複位,等晉軍到來,我們已成大功了。”穆公道:“寡人不是不想成就勤王大功,隻是我國東道不通,中間有戎狄相隔,不僅會阻止我們此次東行,就是將來也會給我們往東發展造成阻礙,不如歸去。”於是派公子縶跟隨左鄢父到汜地,慰勞襄王,轉達穆公之意,然後率軍班師回國。
晉文公聽胥臣歸報秦軍退師,就派狐偃之子狐射姑攜帶重禮向草中之戎和麗土之狄借道,三月十九日,文公進軍陽樊(今河南濟源東南),駐軍城外,周朝守臣蒼葛迎出勞軍。四月初三日,文公先派左軍到汜護送襄王回成周,城內周召二公接入。又探得太叔帶在溫(今河南溫縣西南),就派右軍前去攻打,溫城人聽說襄王已經複位,於是殺散守門軍士,大開城門迎晉軍入城,太叔帶慌忙登車逃跑,逃至隰城(今河南武陟縣),卻被顛頡率軍追上,太叔帶對顛頡說道:“我們兄弟爭王位,與晉何幹!將軍今天放過我,以後定當厚報。”顛頡大罵道:“你仗著母親寵愛,目無國君、兄長,篡位肆虐,天下共憤,何言無幹,我豈能饒你。”太叔帶大怒,挺劍來鬥,早被顛頡一戟刺於車下,軍士爭相上前,割下首級,來報主將卻溱。卻溱說道:“將軍應該活捉他,送交周天子明正典刑。”顛頡道:“如果那樣,周天子就會招一個殺弟之名,反而不好處理,還是現在殺了痛快。”卻溱見他說得也在理,於是一麵安撫溫城百姓,一麵派人到陽樊向文公報捷。文公見太叔帶授首,禍亂已平,就到成周來朝見襄王,襄王設宴款待,並贈送文公不少金帛,文公辭謝道:“臣不願受賞,隻希望身後能享受隧葬。”襄王不同意,說道:“隧葬是天子的葬禮,朕不敢因為叔父有功而亂大典,除此以外,朕不吝賞賜。”於是割陽樊、溫、原、州、陘、欷、組、攢茅八城(均在今河南新鄉市)與晉,作為賞賜,文公謝恩班師,兵駐太行山之南,來接收八城。
各城見有襄王文告,又懼怕晉軍勢大,紛紛攜酒食出迎,隻有陽樊、原兩城不服,軍民登城拒守,文公大怒,先率軍來攻陽樊,派人對城上說道:“陽樊是天子賜與寡君,你們怎麼敢違抗天子之命,還不早早降順。”守臣蒼葛說道:“我們與晉同是王臣,晉國有什麼資格來統治我們呢?”文公見不聽,喝令攻城,陽樊小城,怎禁得晉軍日夜攻打,看看頂不住,隻好請降,文公不許,放言要打破城池,盡屠守城軍民。蒼葛縋城來見文公,說道:“君上匡扶天子,是為了盡臣子之道。陽樊本是王畿之地,百姓不是周王室的宗族,就是周王朝的親戚,所以抗拒,是由於久為王臣,還沒有受到過君的恩德,不願意離棄周室而歸晉國。君上扶定王室卻要屠殺王室近親,這在道理上說不過去呀。”文公聽罷,怒氣頓息,說道:“你說的是君子之言。”於是準予陽樊軍民自由選擇,願意歸周者去,願意順晉者留,百姓大都願意歸周,蒼葛率領他們遷到周地軹村。文公進入陽樊,劃定疆界,留兵據守,然後領軍來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