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大勝,文公率諸軍移駐楚軍大寨,楚軍遺下糧草軍資甚多,文公犒軍三天,名叫“館穀”,意思是在館驛裏吃招待飯,眾軍高興地說:“這是成得臣在招待我們呀。”宋成公聽得楚軍敗退,特派公孫固到軍中來向文公道賀,並向三國致謝。文公說道:“現在還不是賀喜的時候,成得臣不是個甘心失敗的人,將來能打敗晉國的,必是此人。”眾人一齊寬慰道:“成得臣性格剛愎,脾氣急燥,人際關係處理不好,難以成事。”果然,三天後,軍士探得楚成王切責得臣恃勇貪功,一味求戰,不肯與晉講和,導致喪師辱國,得臣無奈,隻好在連穀城自殺,楚成王以蒍呂臣繼任令尹。文公聞訊,以手加額道:“我擊於外,楚誅於內,可以說是內外相應,從此天下再無人能對我造成威脅了。至於蒍呂臣,胸無大誌,唯知自守,不以民事為重,能奈我何?”眾將齊賀。齊、秦兩軍請辭,文公以繳獲的一半軍資分贈兩軍,公孫固也再拜歸國。
文公賞賜眾軍畢,命人將祁瞞押至帳前,責罵道:“你不聽軍令,擅自出戰,要不是上下兩軍先已取勝,你將置中軍於何地?”祁瞞自知有罪,俯首不能回答,文公命推出斬首,以徇三軍,號令道:“有違軍令者,祁瞞就是榜樣。”任茅茷接替其職務。
晉軍焚楚軍營寨,火數日不熄,四月初六日,文公下令班師,大軍行至南河,卻不見舟之僑來迎,渡河船隻也沒有備好,正疑惑間,舟之僑副將孫伯糾來稟,說是舟之僑因妻病重,以為晉楚旗鼓相當,這場戰事必定會曠日持久,遷延幾天,不會誤事,所以回國探視去了。文公大怒,罵道:“主將擅歸,寡人日後自會治他的罪。你是副將,為什麼也沒有備好船隻?”欲斬孫伯糾,趙衰諫道:“此錯主要在主將,現在主將未受罰而先斬副將,恐難服眾,可令其速備齊渡河船隻,送大軍渡河。”於是命孫伯糾懸賞軍門,高價募船,很快渡船雲集,大軍順利渡過黃河。
四月十七日,行至衡雍(今河南原陽西),見一隊車馬,裝飾甚是華麗,鈴轡叮咚,迎麵而來,前隊欒枝迎住,詢問來者何人,來人答道:“我是周天子卿士王子虎。我王聽得晉軍勝楚,此華夏之幸,黎民之福也,文公功勞莫大,所以準備親自來慰勞晉君,犒賞三軍,讓我先來商定具體事項。”欒枝遂引王子虎來見文公。雙方議定,晉軍駐軍衡雍,修繕踐土行宮並建壇,選定五月吉日,文公率各國諸侯迎駕行禮,王子虎回報周天子,兩邊各做準備不提。
再說鄭國依附楚國與晉為敵,見楚軍敗,晉軍大兵離國境不遠,生怕晉軍前來問罪,忙派大夫子人九趕赴晉軍前向文公請罪,要求講和,文公怒道:“鄭人前不接待於我,後又附楚與我對敵,現在楚敗才來講和,寡人豈能同意。”趙衰諫道:“我軍自出師以來,伐衛破曹,大敗強楚,兵威已然大振,又何必在乎一個鄭國呢?再說我君目下有朝見周天子這件大事,既然鄭人前來講和,不妨接受他們的請求,如果他們真心歸順,以前的事可以不予計較,如果他們又生二心,那時再討伐也不算晚。”文公就派欒枝代表自己同了子人九到鄭國,與鄭會盟。五月九日,,鄭文公帶著禮物,親自到衡雍來見晉文公謝罪,二君重訂盟好。
至五月初十日,周襄王駕臨踐土,晉文公率齊昭公、宋成公、鄭文公、魯僖公、陳穆公、蔡莊公以及邾呂等國國君迎出三十裏外,衛成公之弟叔武帶著元咺也來赴會,準備乘機向晉文公請求恢複衛成公國君之位,所以名列盟書之末。襄王來到行宮,諸侯拜見畢,晉文公獻上繳獲楚軍的蒙甲之馬百乘共四百匹,步兵千人,器械衣甲等軍用物資數十車。襄王大喜道:“叔父(周天子對同姓諸侯的尊稱)前助朕複位,今又翦抑強楚,羽庇華夏,王室以下,臣民都仰叔父之功。”文公跪地拜伏道:“上仗天子之威,下賴三軍用命,幸敗楚人,重耳何功之有?”
兩天後,,襄王設盛宴招待晉文公,依據當年周平王賞賜晉文侯的規格,賜晉文公天子所乘的溫車、戰車各一輛,以及相應的禮服,秬鬯、圭瓚,還有彤弓一張,彤箭百枝,虎賁三百人。命王子虎、叔興父策命晉文公為諸侯盟主,宣喻王命道:“王命叔父,謹尊周室,征討四方,懲治頑逆。”文公辭謝三次,然後受命說:“重耳奉揚天子的賞賜和策命,敢不竭誠盡力以輔王室。”
五月二十六日,各國諸侯登壇盟誓,晉文公先登,執牛耳,其他諸侯依次而登,襄王命王子虎代表自己與諸侯盟誓,宣讀誓詞:“各國都要共同輔助周王室,不得互相侵害。誰要是違背了這個盟約,就讓他的軍隊潰敗,不能再統治國家,殃及子孫萬代,不論老幼都逃不脫懲罰。”晉文公率諸侯齊聲應答:“謹遵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