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蕭魚晉悼公服鄭 戰棫林中行偃敗秦(1 / 3)

悼公因鄭人再次背盟,打算討伐,征求智罃意見,智罃說道:“楚國與我爭鄭,鄭人反複,已成習慣,一時難服,不如先伐秦,以報其乘饑侵我之仇。”悼公從之,遂命智罃率兵伐秦,渡河至於涇水,秦人知晉軍銜憤而來,不敢迎戰。晉軍俘獲秦軍一小隊偵察兵,揚威而還。

楚共王因附庸偪陽被滅,六月,約同鄭國子耳起兵伐宋,駐兵於訾母(宋地,在今河南鹿邑縣南),十四日,圍睢陽,攻北門桐門。宋人赴晉告急,時晉方對秦用兵,不暇南顧,遂命魯、衛兩國出兵救宋。衛軍先出,駐軍襄牛,楚共王亦命鄭國出兵阻衛軍,子駟皺眉道:“鄭國連年被兵,交事晉、楚,百姓窮苦,國家疲困,況且我們已經派了一支軍隊跟隨楚國伐宋,哪還有力量再出兵?”子展說道:“肯定得出兵伐衛,如果不出兵,就是不聽楚國的命令,我們已經得罪了晉國,如果再得罪楚國,就難免亡國呀。雖然國家疲困,不比亡國強嗎?”眾大夫都認為子展言之有理,所以就命大將皇耳率兵伐衛。衛國執政大夫孫林父占卜是否迎擊鄭軍,結果是可以,於是與鄭軍戰,果然大獲全勝,孫林父子孫蒯乘勝追擊,在犬丘(今河南永城市西北)俘虜了鄭大將皇耳。

楚軍見衛國敗鄭,魯軍將出,於是放下宋國,轉而北向來伐魯國,魯軍遂不出,楚子囊、鄭子耳在魯國西部邊境擄掠一番,再返宋國,圍宋城蕭(在今安徽蕭縣北),八月十一日,楚、鄭聯軍攻破蕭,子耳乘勢入侵宋國北部。魯國仲孫蔑評論說:“鄭國要發生災禍了吧。國小而弱,征戰如此頻繁,就是周天子也經受不起呀,何況鄭國?如果有災禍,他們的國君幼小,不與政事,恐怕會落在執政的三個人子駟、子國、子耳身上。“

八月,晉軍伐秦歸,於是率諸侯之兵來伐鄭,二十五日,到達牛首(鄭地,在今河南通許縣),楚軍亦集結於鄭國南部助鄭,十一月,諸侯軍進逼到陽陵(鄭地,在今河南許昌市北),見楚軍沒有退兵的跡象,智罃打算退兵,說道:“我們先避讓楚軍,以使他驕傲輕敵,然後再和他作戰。”欒黶不同意,說道:“諸侯之軍畢集而避讓楚軍,這是晉國的恥辱呀,寧死不可為!如果你們退兵,我將率下軍單獨進兵。”智罃見欒黶態度堅決,於是率全軍進兵,十一月十六日,與楚軍夾潁水紮營。鄭國子蟜說道:“我看諸侯之兵並不想作戰,不久就將退兵,我們還是堅定地依附楚國吧。”鄭軍乘夜渡過潁水,與楚軍會合。欒黶想要攻打鄭軍,智罃不同意,說道:“我們目前還不能打敗楚軍,也不能有效地保護鄭國,鄭人有什麼錯?如果我們攻打鄭軍,楚軍必然參戰,我們沒有必勝把握,不如退兵。鄭人附楚,楚人貪得無厭,勒索無度,兩家的矛盾就會加深,鄭國自然會歸附我國。”二十四日,諸侯之師退兵,順路攻克了鄭國北部的幾座城,楚軍也班師回國。

不久,鄭國執政的子駟、子國、子耳均死於內亂,親晉勢力掌握了國政,子孔對諸大夫說道:“當今大勢,晉強而楚弱,以往我們附楚背晉,幾乎導致亡國。現在的問題是,晉國並不太在乎我們,有什麼辦法能讓晉國人為我們出死力,則楚國不能與爭,我們就可以死心塌地地依附晉國了。”子展獻計道:“挑起與宋國的衝突,諸侯大軍必然救宋,那時我們就有話對楚國人說了,也就可以長久地依附晉國了。以往子駟錯過了多少次這樣的機會,這次可不能再錯過了。”諸大夫都認為是好計,於是命邊軍向宋國挑釁,宋國向戌率兵反擊,大獲全勝。子展說道:“現在可以出兵伐宋了。”於是子展率大兵伐宋,連破幾座城池,宋人果然向晉告急。

九月,諸侯大兵伐鄭救宋,十五日,齊太子光、宋向戌首先到達滎陽東門,當晚,晉智罃率軍到達滎陽西郊,衛孫林父亦來到北郊,諸侯之兵將滎陽團團包圍,軍卒往來馳騁,耀武揚威,揚言早晚攻破滎陽,雞犬不留。鄭人一麵派伯駢赴晉軍中求和,一麵派太宰良霄赴楚,告訴他們準備與晉國行成:“諸侯大兵圍鄭,滎陽朝不保夕,貴國若能振虎狼之師以敗諸侯之兵,或者送玉帛子女給晉國,讓他們退兵,敝國之願也,否則,寡君懼社稷傾複,不能再追隨貴國了。”楚人見鄭國再叛,不由惱怒,把良霄拘捕起來。

九月二十六日,晉新軍將趙武入滎陽城與鄭簡公結盟,十月九日,鄭子展入晉軍與晉悼公結盟,諸侯罷兵。十二月一日,晉悼公與魯、宋、齊、鄭、衛、曹、滕、邾、小邾、薛、莒、杞共十三國在蕭魚(鄭地,在今河南原武縣東)會盟,盟詞曰:“凡我同盟,不要囤積糧食而不救人之災,不要獨擅山川之利,不要庇護罪人和收留壞人。要互相救濟災荒,消除禍患,統一好惡,扶助王室。如有違犯,天神司慎、司盟以及名山大川、各種神靈、先王先公,與會的七姓十三國的祖先,都不會保佑他。明神要懲罰他,讓他失掉自己的百姓,喪君失地,國滅家亡!”會盟既畢,諸侯都禮遇地釋放了鄭國的俘虜,並且下令禁止士兵擄掠。悼公令撤除虎牢之戍,將虎牢歸還給鄭國。又對鄭簡公說:“寡人知鄭國百姓苦於兵患久矣,不忍加兵,今後從楚從晉,皆出自願,絕不相強。”簡公流涕道:“霸主以誠待人,實有文、武風範,敝國將一心追隨上國,決不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