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東虢趙武救叔孫 論德貧叔向勸韓起(1 / 3)

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楚、齊、魯、宋、鄭、衛、陳、蔡、曹、許、莒等國會於東虢(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重申睢陽之盟。祁午提醒趙武說:“當年睢陽之盟,楚國令尹屈建有守信之名,尚且使用奸詐之計而占了晉國之先,現在楚國這個令尹公子圍,不講信用在諸侯各國間是出了名的,先生如果不加警惕戒備,怕又像上回那樣,再次讓楚國占先,那可就是晉國的恥辱了。先生執晉國之政,作為諸侯盟主,如今已經七年了,七年間,晉國兩合諸侯,三合大夫,使齊、狄順服,華夏東方諸國安定,平定秦國造成的戰亂,修築淳於城牆。並且致力於弭兵,使甲兵不興,國家不耗費錢糧,老百姓沒有怨謗之言,諸侯悅服,天無大災,這都是先生您的功勞。先生政聲不錯,可祁午我擔心您最終再次蒙恥,傷及令名,先生您不可不戒呀!”趙武回答說:“你的告誡趙武心領了!睢陽之盟,屈建有害人之心,而武有愛人之心,所以讓楚國人占了先。今天我仍然堅持這樣做,即使楚國人再次不講信用,他也無法對我們造成傷害。我將要以誠信為根本,按照這個原則去做,比如農夫,隻要勤於鋤草培土,雖然不免有一時的災荒,年底必然會獲得豐收。待人以誠信,不危害別人,才能為人榜樣啊。我現在隻擔心自己做得不夠,而不擔心楚國人為害。”

各國大夫相會,公子圍提出把上次盟會的盟書重新宣讀一遍,然後放在祭品之上就行了,祁午看出楚國人的心計,對趙武說道:“睢陽之盟,楚國在先,如果重讀盟書,那就是楚國人仍然在先,我們不能同意他。”趙武說道:“楚人之計,我非不知,但我看公子圍之誌,有篡逆之意,不如遷就他,讓他驕狂,不久必將死於內亂。”因此同意了公子圍的意見,三月二十五日,舉行盟會儀式,隻見公子圍陳設著楚王的儀仗服飾,前邊有一對衛兵持戈護衛,各國大夫見此情景,不由竊竊私語。魯國叔孫豹說道:“楚國令尹好威風呀,和楚王的派頭一樣。”鄭國子皮補充說:“前邊有兩名衛兵執戈護衛。”蔡國子家也說:“他在國內住在蒲宮,前邊想必也有執戈衛兵。”楚太宰伯州犁聽到三人議論,解釋道:“在國內的時候沒有,這是臨來時才從寡君那裏借來的。”鄭國子羽此時插嘴說:“恐怕借了就不還了吧?”伯州犁聽得此話並不友善,於是反唇相譏道:“你還是操心你們國家的子皙將要作亂吧,管別人的事幹什麼?”子羽也不示弱,說道:“公子棄疾的人望比令尹高,他們是兄弟,都是王族,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借了不還,先生難道就不擔心公子棄疾不同意嗎?”齊國的國弱一旁說道:“我真替公子圍和伯州犁感到擔心!”陳國的公子招忍不住說:“不擔風險就不會成功,這兩人現在恐怕很高興吧。”衛國的齊惡也來參與討論,說道:“如果事先作了準備,即使有風險,也不會造成損害。”宋國的向戍則說:“我光知道大國發布命令,小國執行就是了,別的不知道。”晉國的樂王鮒不讚同大夫們公開討論、譏刺這事,於是說道:“《小旻(音民)》的最後一章說得好,‘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我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做。”

盟會尚未結束,魯國的季孫宿伐莒,攻占了莒國的鄆城,莒國人為此向盟會申訴,楚令尹公子圍大怒,告給趙武說:“魯國人竟敢在盟會期間公然違背誓詞,攻伐莒國,占人城池,我們一定得主持公道,把魯國與會的大夫叔孫豹殺掉。”趙武的助手樂王鮒覺得有機可乘,於是就派心腹向叔孫豹索賄,說道:“把你束腰的帶子給我,我替你向趙武求情。”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因為不便明言索取財寶,所以用不值錢的腰帶來指代。叔孫豹不理,他的家臣梁其脛勸他說:“財物用以保身,您怎麼舍不得呢?”叔孫豹說:“我們參加諸侯盟會,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如果靠行賄來免禍,我自己倒是安全了,可這等於承認魯國有錯,必然會被討伐,給國家帶來禍患,還談什麼保衛國家。這事雖然季孫宿有責任,可魯國有什麼錯呢?叔孫氏出使,季孫氏守國,魯國一向就是這麼做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我又能怨誰呢?不過,樂王鮒這個人很貪婪,不給他是不會死心的,這樣吧……”讓梁其脛把樂王鮒派來的人叫來,對他說:“我的腰帶太窄,把這個給你吧。”言罷,從自己的衣裙上撕下一塊布來,遞給來人,那人見叔孫豹並不買賬,羞憤而去。

趙武聽說,對叔孫豹大加讚賞:“麵臨禍患不忘國家,這說明他有忠心。知道危險不放棄職守,這說明他有誠意。為國家利益不惜一死,這說明他很堅定。行事以上述三條作為出發點,這說明他有道義。這樣的人怎麼能隨便殺掉呢?”決意救叔孫豹,於是就來和公子圍商量:“魯國雖然有罪,但他的大夫叔孫豹能夠不避禍難,可以說是個賢能的人,況且他已經知道畏懼貴國的威嚴而恭敬地服從命令了。你如果赦免了他,可以勉勵你的左右,使他們在國內不避困難,在國外不逃禍患。你通過盟會而赦免了有罪的國家,獎褒了賢能的人,諸侯能不高興地歸服嗎?”公子圍仍不肯答應,說道:“魯國隨意侵陵鄰國,總該受到懲戒吧?”趙武複言:“國境上的城邑,今天屬我,明天屬你,哪有個定準?三王五霸發布政令,劃疆定界,設官守,立界碑,簽訂邊境條約,越境就要受到懲罰,仍然無法阻止它的變更。近世諸侯爭相擴張,侵略鄰國,交替擔任盟主,這樣的事又有誰能阻止得了?著眼於篡弑滅亡之大事,不去管那些小事,這才能夠做盟主。”公子圍似被說動,可仍然難作決斷,說道:“赦免了魯國,這不是有悖盟約嗎?”趙武進一步解釋道:“邊疆被侵削的事,哪國沒有啊?盟主哪能治理得了。比如楚國見鄰國吳、濮有機可乘,不也一樣去進攻嗎,何曾顧及過盟約的規定?魯、莒兩國爭奪鄆城,由來已久,楚國不要去管他們,隻要沒有危及到他們國家和社稷的存在,就不必給予保護,這樣可以不煩諸侯之兵。免除大家的辛勞,赦免賢能的人,各國都會感激你,從而競相為善。我的意見,希望你認真考慮。”公子圍見趙武態度堅決,一力救叔孫豹,也就同意免除叔孫豹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