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鬆了口氣,他下意識地看向陳圓圓,心想還好當年田弘遇四處找人接盤陳圓圓的時候他讓吳三桂接盤了這個江南歌姬。
於是吳襄說道,“陛下,逆子不識時務,罪臣但聽陛下吩咐就是。”
吳襄看起來一副恭順的樣子倒是讓李自成犯難了,如果殺了這老東西,吳三桂那家夥幹什麼事情都可以解釋為為父報仇,這不是李自成想要的。
但李自成又不能留這個家夥在北京,吳襄這家夥心不在大順這邊,留在北京終究是個隱患。
“要不然把他扔到南方去?”
李自成突然想到,吳襄這家夥如果去了南方,南明那幫人會不會迫不及待地進行聯虜平寇?
如果李自成能將清軍擋在山海關,那麼南明對清廷的一切聯盟的做法都會使其大失人心:
不能入關的清廷就隻是一個強盜團夥,人人都會記得他們六次入寇給大家夥帶來的深重災難,而且大明以驅逐韃虜立國,聯虜平寇對於南明的政治合法性將是一個沉重打擊。
當然,要是李自成在山海關像曆史上那樣大敗的話,額,那就不用設想了,肯定和曆史上一樣,甚至情況會更糟糕:
因為李自成已經下令集中兵馬,這樣要是輸了,除了大同的少量兵馬,順軍在山西,河南,山東,北直隸那是完全門戶洞開,牆頭草們會轉換得更加隨意。
所以所有問題的關鍵還是擋住清軍這波最凶猛的攻勢,頂住這波攻勢的話,一切都好說,頂不住的話,再完美的規劃也沒有意義。
眼看李自成又不說話,吳襄的一顆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他甚至已經開始思考如果李自成不肯放過吳家的話要不還是放幾句狠話再去死算了?
不過李自成的一番話打斷了吳襄的想法:
“吳襄,告訴朕你的真實想法,你究竟想怎麼樣?想剃頭降清,想為大明盡忠還是真心歸順朝廷?”
吳襄看著李自成,直覺告訴他,此時必須說真話,過了良久,吳襄咬咬牙,說道,
“陛下,說實話,崇禎帝於我關寧軍有大恩,每年數百萬兩遼餉的供應使得關寧軍將士人心思明,臣估計這也是犬子不得不出奔山海關的原因。此外……”
李自成打斷了吳襄的長篇大論,說道,“所以你的意思是你願意為大明盡忠了?”
吳襄一時噎住了,他無法確定李自成想要他以什麼方式為大明盡忠,要說吳襄真的願意為大明而死,那是不可能的,他的覺悟還沒這麼高。
況且都已經和李自成周旋了這麼久,現在死的話不是太冤了嗎?
看到吳襄又沉默了,李自成有些無語,吳襄這家夥和他兒子吳三桂倒是如出一轍:
行事一樣的莫名其妙,真想死就早點去死,他又不敢自己死,但偏偏又慫恿吳三桂降清,這又是某種意義上的“不怕死”。
吳三桂這家夥也一樣,在曆史上的行事也是莫名其妙,既想當大清忠臣,又養了一堆軍隊,讓康熙完全看不出他是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