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軍發起的這波兩路並進的攻勢著實讓多爾袞有些焦頭爛額,中原王朝的經濟優勢和人力優勢在這兩波攻勢中體現的相當明顯。
更加不妙的是清軍在三個戰略方向都不同程度被順軍實現了突破:
首先是朝鮮那邊,隨著順軍撤出鐵山,阿濟格勉強完成了阻止順軍在朝鮮北部建立據點的預定目標,但順軍在朝鮮的地盤進一步擴大,並且占據了遼南沿海和朝鮮北部的大部分島嶼,一個比東江鎮更加龐大的軍鎮已經出現在了海上。
而朝鮮那邊已經成了清順雙方各掌一半的南北朝狀態。
遼南方向,順軍成功占領了金州,迫使金州的清軍撤退到紅嘴堡一帶。
現在駐紮在紅嘴堡的清軍每天都在拍救急文書,請求多爾袞趕緊調集更多兵馬把遼南順軍趕下海去。
蒙古那邊清軍的表現也不怎麼理想,順軍最終還是占領了歸化城。
而隨著順軍占領歸化城,土默特那幫牆頭草頃刻之間便有大量部落改投了新主子,這些人雖然戰力不咋的,但他們改換門庭使得順軍得以在草原上建立了一個個據點,將後方遷移到了草原上。
而且那些以往和清廷來往的晉商也失去了蹤跡,這些商人被大順清理掉使得清軍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報來源,清軍不敢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地狂突猛進。
幾番因素相加使得清順雙方在燕山一帶形成了僵持局麵。
現在情況對於清廷來說非常不利,多爾袞盯著地圖看了半天,這幾處地方除了朝鮮之外其他兩處地方都絕不能有所閃失。
事到如今多爾袞其實已經有意放棄朝鮮,但放棄朝鮮這個大鍋不能由他一人來背,必須至少讓濟爾哈朗一起來背這個丟失朝鮮的大鍋。
然而令多爾袞失望的是,濟爾哈朗沒有那種魄力,多爾袞幾番暗示,濟爾哈朗都打著官腔敷衍了過去。
多爾袞無奈,連濟爾哈朗都是這個態度,其他人肯定更不願意放棄朝鮮,或者說不想承擔放棄朝鮮的責任,這樣的話多爾袞也無法拍板放棄朝鮮:
他這個攝政王自攝政以來清廷流連不利,有些人甚至在私底下議論著說該讓皇帝親政了,這讓多爾袞更加不敢主動提出放棄朝鮮。
因此想要打破局麵的話就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增兵。
可要增兵的話清廷已經難以再調出什麼兵馬了,黑龍江的野人女真被“征召”多年,早已使得黑龍江村子殘破不堪,再強行征召的話很多野人女真部落就被徹底消失了。
思來想去,多爾袞決定還是從蒙古人身上下功夫,他準備派人去聯係喀爾喀蒙古以及青海,河套一帶的蒙古部落,把這些蒙古人也拉入到大順的對立麵去。
如果這些蒙古部落能加入到大清這一方與順軍作戰,那麼清軍的壓力將大大得到緩解。
安排好相關事情之後,多爾袞歎了口氣了心想自己真是倒黴,皇太極麵對的是昏招頻出的崇禎帝,自己卻要麵對大順這個新興的中原王朝,這兩者難度就不是一個等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