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努爾哈赤這家夥仿照明軍衛所製建立的八旗製度卻相當成功,和衛所製度一樣,衛所製度之下,所有人的身份都是【明軍士兵】,因此大明的西北邊疆地區很少像清朝一樣時不時就爆發一場叛亂,因為衛所製模糊了民族屬性。
拿李自成來說,他居住於米脂縣李繼遷寨,因此有說法說他是黨項人:
但從曆史上大順竭力模仿唐朝來看,李自成顯然把自己當做漢人,即使他祖上可能真的不是漢人(但其實李自成祖上大概率就是漢人)。
這就是大明衛所製的成功之處,用軍籍模糊民族屬性,民族屬性拿出來沒有用,這樣自然大部隊衛所兵的第一身份就是【大明士兵】而不是【XX族】。
這裏插一句,李自成尊李繼遷為祖宗的說法出自毛奇齡的《後鑒錄》,清朝修史的時候采用了這個說法。
而《後鑒錄》這本奇書還發明了張獻忠屠蜀六萬萬的說法,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八旗和衛所製一樣,雖然還沒像衛所製一樣模糊民族屬性,但是也確實成功的吸收了一大批非建州人員,極大地擴充了清廷的基本盤,也讓八旗這幫人建立起了牢固的身份認同。
想了想,李自成覺得把前線張鼐和李來亨的建議和一眾大臣們說了,看看大臣們是怎麼看的。
在這事拿到朝廷上討論的時候,戶部和兵部這兩家平時不怎麼對付的部門在這次卻難得統一了立場:
戶部認為應該現在在遼地的拉鋸戰對大順財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每天都需要調集大量糧船開往遼地,因此產生的費用不計其數,更別說火器的消耗之類的。所以如果能早日打破僵局,自然是最好的。
兵部也是持這種看法,兵部認為,自順軍發動收複遼地行動以來,順軍死傷不小,眼下時間都快拖到冬天了,再拖下去的話仗可能會更難打。
本來的話,戶部和兵部都這麼說了,事情應該就這麼定下來:
剩下的吏部,禮部和工部於具體的軍事行動話語權不大,他們很少在戶部和兵部達成一致意見的時候出聲反對。
不過這一次,禮部尚書鞏焴卻出聲反對:
“八旗乃老奴所設,相互之間早已連為一體,何來所謂分化?這些事前線武人不知,你我這些文官豈能不知?”
兵部尚書喻上猷不高興了,當即說道,“鞏尚書,現在談的是如何應對前線僵局,不是談遼地往事。”
鞏焴說道,“這不是往事!是將來事!如果還留著八旗的一些人,那就是給子孫後代留下隱患!因為這些人不會記得建奴打殘忍暴虐,隻記得他們所掌握的特權,所以他們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恢複建奴,甚至恢複八旗!我們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