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是有了,人也塞滿,除了鑄幣局,朱常瀛把其他幾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都帶了過來,烏泱泱幾十人,整日在王府別院忙碌著。
這些人,有的原本為官,有的原本在幾大商行任職,無一例外皆是知行學堂出身,也就是說,都是朱常瀛名義上的學生。要見識有見識要學識有學識,不客氣的說,大明的進士舉人同他們相比就是個渣渣。
科舉培養出來的人才,肯定可以做個文藝創作者,但做公務員,尤其是經濟方麵的公務員,實話說,就還不如用商人來的有用。
我華夏的文學工作者自以為是的總愛BB國政,根上就是從科舉過來的,其實他們啥也不是,論治國還不如大字不識的軍閥。
但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朱常瀛也不盡滿意,商律、海關、稅收、規則、視角......這些在後世即便與自己無關但也能從各類渠道窺見一鱗半爪的知識,對現而今的人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理解起來極為艱難。
沒辦法,朱常瀛就隻能重操舊業,搞在職人員培訓。自商曹成立之日起,實際上這個事就開始做了。
雖然是體育生,但政治經濟學多少還是了解一些的,炒過股,辦過教培,嗶哩雜學,花邊新聞看過不要太多。
嗯,總之朱常瀛對自己的經濟才能還是十分自信的,把腦子裏前世的玩意同今生所學雜糅在一起,也出版了一部大作。
《工商富國論》。
這本書,編訂時間跨度極長,打五歲就開始動筆了,因為他怕,怕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慢慢消散。其實也是杞人憂天,現實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屁股坐在這個位置,有些道理體會的越發深刻。
第一章,論人性。人性是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終結,人性本私,這個事必須說明白了。
第二章,論財產私有的必然性。
第三章,論農本思想的優劣。
第四章,論土地兼並的必然以及利弊。
第五章,論大一統帝國的崩潰同滅亡。
不說清楚這些,就不能動搖重農抑商的根基,就跳不出那道籬笆牆。簡而言之,前五章以人性的角度闡述土地兼並的不可避免性。
前世的房地產交易,今生的土地買賣,其實是一個道理,隻是剝削方式不同罷了。這就是朱常瀛兩世為人的感悟,土地兼並不可避免,不存在平均地權,不存在耕者有其田,任何抑製土地兼並的政策隻能是暫時緩解,最終注定走向失敗。
第六章,論分工同交換。
第七章,論貨幣。
第八章,論手工工廠。
第九章,論商業貿易。
第十章,論市場、價格、壟斷。
第十一章,論稅收與財富分配。
嘔心瀝血,勉勉強強,洋洋灑灑30餘萬字。三年前初稿,曆經多次討論修改,朱常瀛臨去下龍灣之前確定排版印刷,去歲十月成書。
第一版刊印3200冊,派發軍政商中高級以上人員內部學習,要求收悉書籍之後半年內提交讀後感,不得少於萬字。而對於新任商曹官員,則需更進一步,按各自職責蹲坑去,手工作坊、商號、交易中心、碼頭、貨棧......走馬觀花的不行,回來後要提交報告,字數不得少於三千,瀛王殿下要親自過目。
好吧,朱常瀛承認逼人寫報告這種辦法有點惡心,但有用就對了,這玩意就像學生考試,難道還會因為學生不願就取消考試麼?
話說不懂這些道理難道就不能經商不能賺錢了?
當然能,後世都能何況現在,大字不識的狗大戶多的是,但身為規則製定者就必須要懂,不然怎麼能編訂出一部比較像樣的商律來?
忙忙碌碌,朱老七一忽兒吼這個一忽兒罵那個,考察報告不知撕碎了多少份。
“唐偉業,我問你,去歲蔗糖對外貿易,倭國占了幾成?”
唐偉業,第一任商曹主事,三十出頭,知行學堂二期學員,最近的日子相當不好過,簡直被罵成了狗,但唐偉業卻甘之如飴,能得瀛王耳提麵命,等閑人誰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