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雲湧(4)
薑桓楚在二天以前就收到朝歌傳來的命令,要求其立即上朝歌。並且命令裏還提到,此次召集者有四大諸侯。
此時的薑桓楚還並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大商的王後,已經被殺之事,更不知道商容與兩位王子不幸的消息,雖然他很奇怪為什麼已經走了那麼多天的薑文燁一點消息都不傳回來,但作為一個素來忠心為國的一方諸侯之首,他還是決定盡快啟程前往朝歌。
薑文煥卻在心裏感覺到一絲擔憂。薑文燁向來很重視情報的傳遞工作,但他這次一走就那麼長的時間,一點消息都沒有傳到東魯,這本就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他將自己的擔心向薑桓楚提了出來。
“文燁這麼長時間沒有消息傳回,的確是有些奇怪……”薑桓楚看著自己這個作風與性格都頗似自己的長子說道:“但王命已達魯城二天了,為父作為一方諸侯之首,又豈能帶頭違抗王命?且奉詔不行,又與叛逆何異?我薑家世代受成湯之厚恩,豈能不顧王命而行此叛逆之事?”
薑文煥也知道自己是勸服不了自己這個父親,但是現在朝歌正是風起雲湧之時,朝中諸多勢力正各自相較,父親這一次上朝歌,隻怕一個不好被卷進了權力爭鬥之中,那必然會給東魯帶來一個巨大的災難。想到這裏,薑文煥擔心不已。
薑桓楚又何嚐不知道現在朝裏正是多事之秋?不過,在他想來,紂王此時召四大諸侯進朝歌,未嚐不是有穩定局勢的用意。四大諸侯各自牧守一方,皆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自己又是正宮之父,在朝中出現如此變故之時,宣此四人上朝歌,也的確是一個穩定局勢的妙法。
想到這裏,薑桓楚拍了拍薑文煥的肩膀,道:“我與文燁都不在東魯,東魯的一切便交托於你了。切記凡事不要意氣用事,多聽眾官之意見,切忌獨斷獨行。文事當多聽取夏招的建議,武事則需詢於馬兆。此時正是春耕最關鍵的時期,今年春耕采用的是文燁之法,當全始全終。”
薑桓楚把眾事交代完畢後,又將東魯眾文武官員召集了過來,各自交代了一番,方才帶著六百名青牛衛士起程前往朝歌而去。
在薑桓楚離開魯城的時候,薑文燁卻剛剛渡過了濟水。
在前方傳來的報告中,果然有各地的商軍正陸續向遊魂關集結。根據薑文燁埋伏下的探子回報的消息來看,遊魂關的商軍已由往日的一萬之數猛增至十萬人,而在遊魂關以西不到五十裏的黎城與距遊魂關約一百裏的顧城,也分別屯了五萬之眾。
楊任依照朝中的局勢,分析道:“公子,那昏君必有取東魯之意!我等當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薑文燁臉上不動神色,心中卻是焦慮萬分。切不論紂王在遊魂關集結重兵有何用意,但如此眾多的商軍卡在前往東魯的必經之路上,他們這一百多人又怎麼回得去?
楊任私自盜走商容與兩位王子的屍體,然後又掛冠離開之事,此時紂王必已知道,若楊任現身,必有性命之虞。自己是薑王後親弟,東伯侯的幼子,在事態沒有了結的情況下,如果能捉住自己,將來無論是要安撫薑桓楚,還是討伐東魯,都無疑是一張極好的籌碼。自己這一幹人等,若繼續向遊魂關方向前進,必然將是一個自投羅網之局。
薑文燁招呼眾人停了下來,讓眾人準備食物,自己則將地圖打開研究了起來。楊任與薑必是他現在身邊唯一能商量的人,於是也招呼二人過來一起商議。
薑必與楊任分別提了兩條路。
楊任認為,己方此時可以向南而行,至毫城再折而向東,經薛城後,就可直接抵達東魯境內的一座重要城池任城,再轉而返回魯城。這條路上商軍一向布置就很少,尤其是過了毫城後,就進入了東部諸侯的領地,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隻是距離較遠,花的時間較長而已。
薑必認為,自己這方人數不多,可雇船沿濟水而下,待過了黎城後自東魯境內東平上岸,然後可直回魯城。這一條路雖然比楊任那條路要近上許多,但由於商軍高度的集結,濟水邊上的黎城又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這條路的危險性也要比楊任那條路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