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三團的部隊采取穩紮穩打的戰術,發動了對叛匪的進攻。
原本被騎五營攻破過的一線防禦陣地,很快就在第三團的集團衝鋒下再次被攻克了。麵對著已經被撕開的防線,叛匪派出了騎兵衝了過來。
有了之前小盆地防禦作戰的經驗,步兵們已經不再懼怕這些騎兵。畢竟之前敵人兵力占有明顯優勢,而現在不是了。
三個步兵營采取縱深批次配置的戰術,部署在一線。而步兵們都攜帶馬刀、大刀等伏在坑道裏。
團屬的重機槍和迫擊炮、平射炮在二線。
三線是騎五營的騎兵,他們擔任預備隊。
一千多騎兵揮舞著馬刀氣勢洶洶的撲了過來。他們也調整了戰術,不給劉子龍的部隊任何調整時間,而是上來就集中重兵發動強攻,力圖一舉打垮這些眼前的步兵們。
步兵營的迫擊炮和重機槍近距離射擊,團屬迫擊炮和重機槍進行極限射擊。
兩年前屠殺騎兵的那一幕場景又重現了。
密集衝鋒的隊伍裏, 不斷的有人落下戰馬,或者被戰馬活活拖死,或者被奔騰的鐵蹄踏成肉泥。
騎兵衝擊就是這樣,一旦衝擊起來就不能停止。戰馬畢竟不可能像人員那樣不斷地進行隱蔽。它們就是要不顧一切地衝上對方的陣地!
因此在密集的彈雨和爆炸麵前,重大的傷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發狂的戰馬要比人員更有耐受力。有的戰馬即使多處中彈,依然帶著滿身的鮮血拚命衝了過來。
叛匪這麼拚命,保三團的士兵也不可能苟且偷生。
他們紛紛拿著大刀、馬刀從戰壕裏挺起身子,躲在戰馬的左側,照著馬腿砍上去。
躲在戰馬的左側就是一個目的:騎兵是右手持馬刀的,砍馬左側的步兵因此是非常費勁的。
這也是之前作戰總結出來的戰鬥經驗。
馬腿一斷,馬上的騎兵立刻落馬。有的跌落在戰壕裏,被一刀結果了性命;有的落在戰壕後方,迎接他的是衝鋒槍的彈雨。
對方損失慘重,人馬遺屍累累,但是仍擋不住的被突破了幾道戰壕。
三個營是采取品字形配置的,每個營的三個連同樣也是品字形配置。雖然依靠著高速的機動能力能夠突破第一線的戰壕,但是突進來的騎兵還是遭到了兩側和正麵的火力夾擊。
戰馬不停地衝鋒,人員不停的落馬或者人馬俱倒。
當年僧格林沁大戰八裏橋,大概也是如此慘烈的場景吧。
率先衝鋒的這一千騎兵,越衝擊隊形越長,人員也越來越少。
終於,這些騎兵開始撤退了。
騎五營想追擊砍殺一番,但是被第三團團長給勸止了:“就這點騎兵力量了,師座命令不到關鍵時刻不要使用。”
敵人的騎兵雖然退去了,但是作為防禦方的第三團也傷痕累累,無力立刻進行追擊。請示劉子龍後,部隊開始打掃戰場,救治傷員,就地修理工事進行休整。
當夜,第三團補足彈藥,吃好飯,好好休息了一夜。
而這天晚上,烏拉後旗攻防雙方都沒有休息。
半夜十二點的時候,王占山根據劉子龍的命令,組織了兩個加強連,全部攜帶衝鋒槍和輕機槍,從城內偷偷的滲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