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才知道,這支高炮部隊能在這場麵對麵對砍的戰鬥中以較小代價獲得較大戰果,除了戰術對路外,還跟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就是陣地構築。高炮陣地除了巧妙的偽裝外,還修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在不影響高炮射界的前提下,給火炮及炮手提供了最大的保護。戰鬥機上射出來的航空機槍子彈,大部分都被防禦工事有效阻擋在外。即使是航彈,也必須直接扔進戰位,才能造成殺傷。
第二就是就近構築的防炮洞。這些20毫米高炮雖然長途機動的時候無法單純依靠人力,但是畢竟口徑較小,短距離情況下人力可以迅速移動。敵機飛走後,他們將這些高炮和觀瞄測量器材,迅速來搬帶扛,連同人員一起轉移進了防炮洞裏麵。所以後來雖然遭到了猛烈的炮擊,但是好在防炮洞的厚度達到了三米的深度,讓大家安全度過了這場炮擊。
同時還有一點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單兵防護裝備。不但人人佩戴鋼盔,而且還人人穿著防彈衣,避免了碎石、破片等的傷害,提高了生存率。
這些經驗成為了日後防空作戰的寶貴經驗,同時這個營也因為這次戰鬥中的英勇行為和卓越戰績,從集體到個人都記了功,而且被授予了“邊牆防空作戰英雄營”的英雄稱號。
從步兵到特種兵,一支支英雄部隊就這樣從戰火中誕生了!
防空兵的戰鬥暫時結束了,此時步兵才是戰爭的主角。
雖然敵人的進攻先後被打退了兩次,但是第三次進攻在猛烈的炮擊後很快就到來了。在劉子龍看來,前兩次進攻規模雖然不算小,但更多的仍舊是試探,目的是了解自己的陣地配置、火力配置情況。
當部隊再次進入陣地的時候,這道工事已經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但是基本還可以繼續使用。
這次敵人明顯數量超過了之前。幾個排級防禦陣地,都遭到了對方中隊級兵力的進攻。而主陣地這樣的加強連防禦陣地,更是遭到了對方大隊級兵力的進攻。
敵人一邊用迫擊炮、擲彈筒和機槍壓製陣地守軍,一邊貓著腰向陣地猛衝。守軍不敢怠慢,團營兩級炮兵部隊,將120毫米迫擊炮和82毫米迫擊炮混編組成炮兵群,進行陣地支援作戰。
在炮兵偵察兵的指引下,120毫米迫擊炮專門用來覆蓋威脅大的目標,比如腳盆雞的大隊炮、重機槍等。
82炮的炮彈,主要還是用來覆蓋衝擊人群。
一時間,劉子龍炮兵終於壓製住了腳盆雞的伴隨火力。
機槍之間的對射也開始了。九二式重機槍在和劉子龍部隊的馬克沁對射時候,吃虧明顯。馬克沁除了依托工事外,自身還有護盾及防彈衣的層層保護,雙方各自命中對方,腳盆雞的射手立刻完蛋,而馬克沁的射手往往毫發無傷。
有的九二式重機槍射手剛接替被打死的射手僅僅幾分鍾,就又被打死了,再上去的沒幾分鍾就又完蛋了。
而劉子龍這邊更有一支支戰防槍助陣。帶了瞄準鏡的戰防槍,基本能夠一發命中,打槍槍毀,打人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