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山野炮也敢攻擊我?這是吃什麼蒙了心了?
於是他果斷命令山炮營和120毫米迫擊炮營開始對敵人進行火力覆蓋,其中山炮營負責壓製對方炮兵,120毫米迫擊炮負責射擊鬼子的後續部隊。
而團屬的九二式步兵炮、82迫擊炮則負責射擊鬼子的進攻隊形,讓對方進攻隊形混亂並盡早展開,從而遲滯對方的前進速度。
這種戰術,不論是正麵戰場還是敵後戰場的劉子龍部隊,都很少采用。
看到這裏有的友友們就該納悶了:不是放近了打才對嗎?
看從抗日到解放到朝鮮打漂亮國的戰例,都是把敵人放近了狠狠打,給敵人以大量殺傷。我之前也都是這麼寫的。
不過吧,我又要“杠”一下了,就跟之前杠四快一慢一樣。
放近了打的戰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也暴露出很大問題。那就是在對方旺盛的火力麵前,一味追求放近了打,會極大增加部隊傷亡。
其實之所以放近了打,實在也是無奈之舉:把敵人放近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對方炮火的殺傷。
就跟我們看電影上演平型關戰鬥的時候,101看到鬼子的飛機飛來了,急忙命令部隊衝下山去和敵人攪在一起,是一個道理。
這就跟我們為什麼喜歡跟鬼子打夜戰一樣:我們不是比鬼子更善於夜戰,而是我們人更多!比鬼子更死得起!
這些戰術,都是基於我們比對手人多、更承擔得起傷亡的原因!
這次終於比鬼子闊了,所以就及早打散鬼子的隊形,讓鬼子的進攻勢頭逐漸消耗。
鬼子將炮兵藏在樹林裏麵,從裏麵不斷地開炮射擊,從外麵很難發現其蹤跡。
躲在534.4高地的炮兵觀察員,逐漸發現在一片小樹林裏麵不停地在冒出白色煙塵:很明顯那是火炮在射擊的痕跡。
他通過12倍的軍用望遠鏡,通過光禿禿的樹木可以看到裏麵至少有兩門山炮和兩門九二式步兵炮在射擊。
懷著激動的心情,炮兵觀察員用三角測量法確定了對方的位置,然後用無線電呼叫炮兵指揮員。
炮兵指揮員大喜,立刻命令兩門山炮按照坐標裝填參數,然後發射了兩發榴彈。
炮兵觀察員觀測了落彈位置後,又報告了修正參數。
山炮營營長下達修正的參數後,命令道:“全營火炮,空爆彈,急速射五發,放!”
裝填手立刻拚命裝填彈藥,有的火炮短短三十秒出頭就將五發炮彈打了出去!
這些炮彈在距離地麵十幾米的高度猛烈爆炸,讓地麵人員即使臥倒也無法躲避。45秒內60發炮彈的猛烈爆炸,掀起巨大的氣浪,同時引起了火災。
樹林瞬間被點燃,鬼子幾乎一個不剩。就算沒有被炸成碎片,巨大的衝擊波與震蕩,也讓他們內髒粉碎,七竅流血而亡。
這個炮兵陣地的鬼子連同四門榴彈炮,就這樣被消滅了。
失去了炮兵掩護的鬼子步兵,隻能依靠輕重機槍和擲彈筒進行自殺式的攻擊,他們明顯是以野駱駝村為主要攻擊目標。
但是這種進攻陷入兩難的境地:不用密集隊形就形成不了突破力量;使用密集隊形就會遭到猛烈的炮火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