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河防線的全線突破,大量的汽車、坦克從浮橋和永久性大橋上通過,鐵流滾滾來到了華東地區。
雙方的爭奪首先爆發在齊魯戰場。
過了黃河便是古城泉城,泉城作為大城市,而且處於津浦鐵路的關鍵節點,自然是鬼子要力保的,在此情況下,劉子龍並沒有派兵奪取,而是繼續向廣大農村發展。
此時在齊魯戰場,仍舊要動手發動群眾、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僅僅半年時間,齊魯大地的根據地就廣泛建立起來,並且控製了絕大多數農村和中小城鎮。
為什麼能發展如此迅速?原因有三:
第一,根據地建設經驗。在此之前,劉子龍的部隊擁有足夠的敵後政權建立經驗,從東北淪陷開始在東北創建抗聯,到華北事變在華北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不僅僅擁有了完整、係統、有效的創立經驗和理論,同時還擁有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軍政幹部。從方法到執行者,都是即插即用的。
第二,整個形勢非常有利。明眼人都知道,鬼子馬上就完蛋了。原本就堅定抗戰的軍民自不必說,很多兩麵倒、不確定的人,此時也堅定了抗戰的立場。就連很多原本的鐵杆漢奸,也開始謀求退路。鬼子確實樹倒猢猻散的感覺。
第三,提前滲透部隊的基礎。一年前,很多營級規模的部隊,就已經向華東山區滲透,進行遊擊戰爭了。比如在齊魯地區的泰山、蒙山等山區,都有一定數量的敵後抗日遊擊隊在活動。他們在各方麵都給新到的主力部隊打下了基礎。
因此,隨著主力兵團的到達,大片領土迅速被光複。以至於很多幹部都覺得不是來建立敵後根據地的,而是來收複失地的感覺。
根據地建設立刻展開。
大力組織、發展農業生產,當年便以打仗的速度,將更高產的冬小麥種子向各根據地進行推廣。
要知道,華東最吸引劉子龍的地方,還是農業生產。
長期地處西北,寒冷缺水的地理環境,始終讓廣大居民麵臨著糧食短缺的局麵,不得不想盡辦法去解決,始終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如今到了氣候溫暖、一年兩季的華東地區,劉子龍對於農業生產,比打仗還要上心。
在密切抓農業生產的同時,工業也立刻建立起來。
首先就是農藥和化肥廠,這些是能夠直接促進農業生產提高的。
其次就是兵工廠,坦克大炮算了,輕武器和彈藥總不能還從後方運輸吧?
再次是改善民生的工廠。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永遠是執政的根本。
東營的油田勘探、兗州的煤礦、招遠的黃金礦,開采這些戰略資源,也是第一時間就展開了。
其中還有一點,是劉子龍也特別關注的,那就是海軍建設。
之前偏安西北,想建設海軍也沒有那個條件——否則真成了蒙古國海軍司令了。當然,也沒錢。
要騾子不能要馬,有限的經費都是首先保證了陸軍建設。
隨著抗戰到了後來,實力不斷增強,在鷹醬半賣半送的支援下,才把空軍建立起來。而偏偏這海軍,還是最費錢的一個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