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種情況,前線指揮部開始加大在前線的高炮部署,但是苦於周邊山頭大部分仍控製在敵手,高炮缺乏有效的部署位置,因此除了增派戰鬥機巡航外,還需要加大對山頭的奪取速度。
從這天起,大部分時間內空中都有P-51戰鬥機在呼嘯著飛過,並且不時對地麵的敵人進行攻擊。
同時,部隊也下狠心要在山地攻堅中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畢竟靠偷偷摸摸的空投解決不了全部的後勤問題,而更解決不了人員的問題。
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部隊攻克了山頭,然而立足未穩,敵人的反擊部隊就衝了上來,剛攻上山頭的部隊本來就人員和彈藥消耗巨大,在敵人的反擊下立足未穩,往往就被敵人給重新打了下來。
尤其是到了夜晚,鬼子的自殺衝鋒讓部隊更難以承受。
連劉子龍都好奇,咱們部隊不是一貫善於近戰夜戰嗎?怎麼裝備火力有了優勢,反而不會打仗了?別忘了對手可是丁種師團啊,都是老人小孩啊。
火力依賴症,幾乎是所有部隊的通病。有了更強大的火力,誰還願意去用腦袋頂子彈呢?
雖然在密集的彈雨下,鬼子會被成片的殺傷在陣地前沿,但是仍然不停的在與進攻部隊爭奪各個山頭。
針對這種情況,劉子龍提出不再堅守陣地的作戰思路。奪取陣地後,即對陣地進行徹底破壞,尤其是炸毀下麵的暗堡,然後把部隊撤退下來。
等敵人重新占領陣地後,再以重炮覆蓋陣地,對敵人進行殺傷。然後步兵再衝上去,奪取陣地。等敵人再次進攻的時候,如果敵人數量少,步兵就進行抗擊,如果敵人數量多,那麼步兵就再撤下來,重新由炮兵進行火力覆蓋。
鬼子吃虧在火力不足上麵了。隻能以步兵的擲彈筒為主要支援火力,對於劉子龍部隊根本無法造成有效的殺傷。
這種戰法就是一個目的:消耗對方。
畢竟對方最缺乏的就是兵員了。
幾乎與此同時,進攻部隊圍繞各個山頭都修建了一圈隔離帶,目的就是盡可能阻斷增援。
隔離帶包括深溝,更包括大量的地雷。
這樣一來,鬼子如果采用人工排雷,效率極低,危險性極高;如果采取火力排雷,又會進一步消耗自己可憐的炸藥儲備。
而關於隔離帶的爭奪,也在雙方間展開了。
為了應對這種半山腰的戰鬥,部隊以衝鋒槍為主要裝備,盡可能在遭遇戰中能夠搶先開火並占據火力優勢。
衡量士兵素質,一看對方的協同能力,這是戰術能力;二看雙方近距離作戰的單兵素質。
一般而言,新兵需要三個月的基礎訓練和三個月的共同科目訓練,然後半年的基礎單兵戰術訓練,然後是各種級別的合成訓練一年。
兩年後,終於可以在老兵的帶領下作戰了。
所以一個合格的現代化士兵,至少需要三年的訓練時間。
劉子龍部隊的士兵,最少的有過一年的訓練,而且先天素質較高。其中從老解放區入伍的青年,表麵上是一年的新兵,但是在之前的學校當中,經過長期的基礎科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