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真正的差距(1 / 2)

為了打贏這場中等規模戰爭,國府軍也加強了坦克部隊的力量。

此時國府軍的坦克主力由兩種車型構成:一種是鷹醬援助的M3輕型坦克,另一種是受降的腳盆雞97式中戰車。

這兩種坦克,劉子龍部隊都有接觸。

M3屬於輕型坦克,隻是T-26坦克的水平;而97式中戰車更是老對手了,實戰結果證明,根本不是T-42坦克的對手。

唯一對劉子龍部隊有威脅的,是鷹醬援助的35輛M4中型坦克。

該種中型坦克,裝備著一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裝甲厚度也非常大,更關鍵的是可靠性非常高,絲毫不遜色於目前劉子龍部隊的T-42坦克,甚至還要更出色。

而且據說鷹醬還要繼續提供該型號坦克,具體數量不詳。

為了應對這種坦克,劉子龍命令將大量的8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運往前線。

這樣一來,劉子龍部隊的先進戰車數量,還是要優於對方的。

然而,這隻是裝備性能和數量紙麵上的差距。

比起裝備上的差距,人員素質其實也有差距。

應該說國府軍抽調全軍精銳部隊組建的這支北上兵團,素質還是很好的,學生兵多、受過鷹醬培訓的多,部隊吃空餉、貪汙的現象也不嚴重。

但問題在於隻有這麼多人,幾乎是把國府軍中能戰的人大部分都集中於此。

相反劉子龍的雖然也是抽調的最精銳的兩個兵團,但其實其他部隊的戰鬥力也不差。

相反,這兩個兵團新兵數量不少,因為該兩個兵團從一開始都是作為種子兵團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為了打贏這場戰役,會從其他兵團抽調一些有戰鬥經驗的老兵補充進來。

如果戰爭進行一段時間,有經驗的老兵拚光了,那麼雙方再補充進來的士兵, 素質差距就很大。

但是這種雙方旗鼓相當的老兵素質,也僅僅是指雙方步兵對戰的素質。其實這些國府軍精銳部隊的素質,從一點就能看出來差距之大,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

那就是雙方的合同戰術能力。

這些受過鷹醬訓練、所謂的鷹醬械部隊,其實仍舊是以輕步兵為絕對主力,配合以少量炮兵,和更絕對少量的坦克組成的隊伍。

他們接受的鷹醬顧問培訓,都是采取的速成方式,以學會使用鷹醬提供的裝備為主要內容,配合以少量的戰術訓練。

無論從裝備、訓練等來看,既不具備多兵種合同戰術的能力,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反觀劉子龍的部隊,不要說普遍戰鬥經驗豐富,而且漢北入伍的戰士,從小學階段就接受軍事訓練。作戰模式也早就熟悉於步炮坦的協同作戰。

用時間來衡量,沒有兩年的單兵和基本戰術訓練,都沒資格在戰鬥中打下手!帶著這些經受過兩年訓練和戰鬥的“新兵”來參戰的,至少有了三年以上全科目訓練、並且同樣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

教員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起武器素質、人員素質,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有民心和工業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