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縣學中的情況,兩人便興奮了起來,“知道麼,縣學又要變革了,明經科徹底廢除,新設明法科,聽說將來還要重設算科、律科、武科呢!”
“哦,有這回事?”範銘一聽便來了興趣,變法一事現在是越來越清晰了起來,如今終於是深入到縣學中了,“那就是隻存一門進士科了麼?”
“嗯,差不多是如此,聽說今年還要新招收學子,也不知會有何新花樣。”陳如實聳了聳鼻子,“不管他,咱們學好就行了,將來還不是要看科考一朝及第?”
範銘心中清明,也不好再說什麼,看看時間也差不多,“走,上課去。”
一種沁人銘心的磬聲之下,縣學上午的課又一次開始。
那充滿韻律的經義賦頌在範銘聽來猶如仙樂一般,環視周圍,同窗還是原來的同窗,夫子還是原先的夫子,然而心境卻不是原來的心境,許久沒有上學,此時又多了一種特別的感受。
相比起後世填鴨式的教育,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之道,有張有弛方為正道,子曰:因材施教,這裏麵就有著很大的道理,因材施教必定有著適合各自的學習方法,而這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一生受用無窮的。
“範銘,你許久未曾上學,怕是功課落下不少,我來考究考究你。”發須皆白的夫子的聲音響起,那聲音中充滿儒家浩然之氣,“《禮記--儒行》中提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說到這裏夫子頓了頓,眼目一轉,“下句是何解?”
範銘沉思片刻,朗朗而出,“儒有合誌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何解?”
“儒者,彼此之間誌同道合,施行共退之法也想通,彼此地位相當時相處快樂,地位懸殊時謙虛相待而不厭煩。若是長久不見,聽到有關朋友的流言也不輕信。大意即是儒者行為本於道而為忠於道,誌氣相投則一同前進,誌向不同就自行離去。我等讀書人的交友之道也當如此。”
“君子可黨乎?”
“不可!”
“為何?”
“小人黨而聚之,為的是彼此借力,君子黨而聚之,為的是道,道之所存,清明乃現。學問之中夾雜著世俗利益之爭,便也就失去了道的本意,君子性存高遠,還是群而不黨得好。”
夫子臉上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也不知道該誇獎範銘,還是該責罵範銘,時下朋黨爭論劇烈,然而黨群派越演越烈,不說朝堂之上早已是黨群林立,各地文人士子更是追風學樣,清流的力量遠遠不如,這個範銘還真‘讀書’的好苗子。
對範銘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不錯,看來這些日子你還沒有荒廢課業,繼續保持。”
“是,夫子。”
正在範銘同夫子對答之時,在教舍之外的一雙耳朵正在聽著裏麵的對答,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隨即轉身而去,若是範銘見到這人的話必定會大吃一驚,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謝主簿手下的一名僚屬,方才無意中在縣學的門口看到範銘進來,想起大人的囑咐,心念一動之下便跟了進來,聽到了這番對話,要趕緊回去稟報大人,想必對大人有用。
一上午的課仿佛瞬間便過去了,範銘本想請陳如實同馮山兩人到家中請教一下這一個月的課業,但一想家中還一大堆的事,還有女眷也不方便,也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邊走邊在腦中回憶一上午所學,出了縣學所在的一條街,範銘驀然發現一駕馬車停在了路當中,從裏麵探出了碩大的腦袋,“嘿嘿,老範,你可真不夠意思,回來了也不通知我。”
範銘笑了,“王稼軒,我昨天可是天黑了才到的楚丘,到哪兒找你去?再說了,找你能有啥好處。”
“你看,你看,不夠意思了不是,虧咱們還是兄弟!”
“打住,我從小到大都沒聽我爹說過還有你這麼個兄弟,除非你有興趣改姓範。”範銘一邊後退兩步,一邊打趣著王稼軒,對這胖子他倒是越來越喜歡了起來,雖然做正事不咋地,但人倒是不壞,處事也隨和。
“嗬嗬,瞧你說的,我倒是想啊,那我爹還不打斷我腿。”王稼軒哈哈一笑,一招手,“上來,咱們去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