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導線就可以製作發電機。
那用什麼發電呢?
火力發電?
水力發電?
當然是火力發電了。
現在機械設備太落後了,想要建造一個水利發電站還是實現不了的。
三天時間,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中心城內第一座火力發電站問世了。
有了電,就可以製造電動機。
有了電動機,機械設備就可以運轉起來。
7312號小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吹響了號角。
30天後,水泥、鋼筋都開始進入量產階段。
薑濟同終於可以開始中心城的第一次大改造。
他在中心城的北麵劃出一大片地方作為新城的中心,開始在那裏大搞基建。
首先是修路。
材料齊全後,秦羽利用言出法隨的能力開始構建縱橫交錯的公路網。
薑濟同在旁邊指揮。
首先是南北向的主幹道。
薑濟同計劃一步到位,直接劃出一條雙向10車道的主幹路。
路麵全部使用瀝青鋪設。
路兩邊設置人行道,跨路天橋,以供行人通過。
然後是東西向的主幹路。
也是雙向10車道。
道路兩旁做了綠化帶,既美觀,又漂亮。
不過路上因為沒有標識線,所以看起來光禿禿的。
道路兩旁也沒有路燈,路口也沒有紅綠燈,路旁也沒有標識牌。
這些不著急。
十字主幹路建好後,接下來就是每隔兩公裏,拉出來一條馬路。這條馬路是二級主幹路,雙向6車道。
南北向十條,東西向十條,分別位於主幹路的兩側。
這樣的話,馬路覆蓋的範圍就是一塊24公裏見方的巨大地皮。
這塊地皮被馬路分割成了144塊2公裏見方的標準正方形地塊。
這麼多路,起名字是一件非常苦惱的事。
所以薑濟同幹脆不想了,直接以數字來表示。
南北向稱路,東西向稱街。
這樣南北向的中心主幹路就被命名成了中心路。
東西方向的中心主幹路就被命名成了中心街。
以這兩條路為參考,其他路和街依次編號。
南北向中心路西麵第一條路就被命名為西一路,西麵第二條路就是西二路,以此類推。
同樣的道理,東麵第一條路就被命名為東一路,第二條是東二路。
東西向也是如此。
道路明明完後,接下來是布線。
為了保證城市的美觀,薑濟同已經讓秦羽在路麵之下預埋了水泥製成的管道。
管道的直徑為2米,完全可以在裏麵行走。
同時在管道的頂部兩側還預埋了兩根直徑一米的細管。
一根細管鋪設電線,一根細管作為排汙管。
為了方便使用,每一塊地皮上都設置有一個配電櫃,這樣每塊地皮的線路都可以從這裏接。
地塊設置好後,接下來就是城市規劃了。
薑濟同以中心路和中心街的交叉點為中心的16塊地皮,作為政治中心的辦公用地。
最核心的四塊地皮建造四座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的高處再用走廊連接在一起,互聯互通。
它起名叫做中華大廈。
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中華大廈的建造方案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