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一直卡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新來的一個研究員改進了這個模型。
叫做認知黑盒。
什麼叫做人知黑盒?
和不確定性原理有些類似。
在沒有打開黑盒的時候,箱子裏是無限可能,但箱子一旦打開,就會出現唯一的結果。
這裏的黑盒隻是一個稱謂,並不是一定要造一個真實的黑盒子出來。
所謂黑盒是指不受外界幹擾的密閉空間。
與外部世界完全獨立。
而認知黑盒就有些詭異了。
它不是一個物質型的東西,而是一個認知型的東西。
什麼叫認知型的東西。
舉個例子,你的腦袋裏正在思考一個杯子,那麼這個杯子就是認知型的東西。
本身並不存在。
認知黑盒的原理,就是用認知影響物資。
正常情況下,這就是完全的唯心主義。
所思即所得,想想就有些異想天開。
腦子裏像一個水杯,這個水杯就能變成現實存在的嗎?這可能嗎?
但秦羽可以。
他有言出法隨和無中生有。
這其實就是以意識決定物質。
那麼有這個前提,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能讓秦羽的認知影響到外界,那麼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外界直接建造武器,就不用傳送了。
這個想法天馬行空,但解決了卡在專家們麵前的頭等問題:如何讓兩個空間產生聯係。
這位年輕研究員的想法,可以利用現有的休眠艙通訊線路來反向影響外部世界,就直接跳過了解決空間問題的環節。
繼續深挖這個問題,認知黑盒其實和現在他們使用的休眠艙技術如出一轍。
大家通過休眠艙把意識傳送進來,不就是用意識影響小世界的發展嗎?
那反著來,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說幹就幹。
專門傳遞消息的人將這個方案傳達出去後,安全司負責人大喜。
這踏馬絕對是個鬼才,能想出如此奇思妙想的方案。
毫不遲疑,他立刻同意了這個方案,並交代傳遞消息的人,一定要讓他們把這個方案當成核心方案,立即展開研究。
不過傳令員又說出一個消息:裏麵的人希望跨時代能共享休眠艙的技術方案。
有了這個方案,他們就可以在裏麵建造出同樣的休眠艙。並通過這種方式,將秦羽的意識再次傳送回去。
負責人又是一喜。
這辦法好。
他也是笨,這麼現成的辦法就擺在眼前,幾萬個各行業專家愣是沒一個人想到,真是諷刺。
糜萊聽到後,毫不猶豫,立即共享了方案。
這個方案內容龐雜,傳遞員根本不可能記得住。
對此技術總監黃毅文提出一個辦法:將文件寫入工作人員的手環內。
他們可以直接在小世界內打開查看。
現在所有的環節都打通了,才過去幾十分鍾。
比預想的要快啊。
傳遞員回到小世界後,原住民研究員立即成立了休眠艙研發小組,開始進行快速研究。
這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太難的技術。
僅用了2個月時間,第一台休眠艙就問世了。
隻不過無論小世界內、還是小世界外,沒人同意秦羽第一個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