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濟同現在也不計較自己的個人得失了,開始組織人手,製造戰艦和武器。
不過,很快第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沒有秦羽,不能快速搜集礦石、不能快速鍛造、不能複製。
這極大的影響效率。
沒辦法,隻能通過傳遞員帶話,讓秦羽先回去。
要設計出足夠抗衡外星文明的武器,有幾個條件:
1.必須能夠擊破或者繞過它們的防護罩;
2.不能被對方秒殺;
3.武器要有足夠的破壞力;
4.如果設計成戰艦或者車輛,還必須有防護罩;
5.必須有控製係統和自導係統;
這些問題被分配到不同的研究小組,分別研討然後彙總。
首先是破解防護罩的問題。
經過專家們的反複討論,公認可行的技術方案有以下幾種:
1.高能型武器。這種武器具有極大的動能或者破壞力,這種動能或者破壞力超過了防護罩的防禦能力。
2.幹擾型武器。以電磁能或其他純能量形式為攻擊方式的武器,在釋放之後可以影響到防護罩的正常運轉。
3.滲透型武器。以光能為主的攻擊武器,在釋放後可以穿透護罩。
最後,大家認為可行性最高的是幹擾型和滲透型。
其次是研究防護罩係統,使己方擁有足夠的防護能力。
這是難度最大,爭議最多的方麵。
防護罩到底是怎麼運行的?什麼原理?
最後經過激烈的爭論,大家公認的最合理的解釋是場約束高能粒子模型。
通過將海量高能粒子約束在固定的球麵或者其他曲麵上,從而形成一個高能粒子層。
無論是純能量形式還是物質形式的攻擊,都可以通過卸能來實現防護效果。
再次就是武器。
大家最終鎖定兩個方向:
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
這些方案需要同時開始研發,於是每一個問題都組建了相對應的課題組。
在每個課題組下麵,都拆分出了數量不等的子課題組。每個小組研究一個問題。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這些問題都基本解決。
於是開始自研第一艘戰艦。
其實主要就是第一艘戰艦。
隻要造出一台,就可以複製出無數台。
又5年,這艘戰艦終於研究成功。
在各方麵都測試無誤後,秦羽利用複製功能,消耗這些年煉製的所有鋼鐵,複製出2000艘同樣大小的戰艦。
這已經是小世界裏最極限的力量輸出了。
一切準備就緒,秦羽重新回到現實世界,使用時空蟲洞技能,開啟了兩個世界的通道。
一陣電閃雷鳴之後,現實世界的天空之中出現一個巨大的漩渦。
漩渦的中心為黑色,周麵泛著藍色和紫色的光線。
為了避免在戰艦完全過來之前,遭到外星文明的攻擊。
秦羽特意將傳送地點設置在了太平洋海域。
這裏距離外星文明飛船的位置相當遙遠,安全係數最高。
與此同時,小世界內的戰艦早就嚴陣以待了。
兩邊的漩渦狀時空蟲洞同時出現,同時形成。
待其穩定後,戰艦一艘艘依次通過,出現在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