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陽光依舊有點耀眼,還帶著夏日的餘威。
周林村口的大榕樹下,坐了一圈的人,熱鬧非凡。
大家帶著自己的凳子,坐在樹下乘涼閑聊,討論著林家那小哥兒的喜事。
林家小哥兒林清文已十八了,十六的時候,家裏人給他說了一門親事,是大河村的餘歸童生家。
這大河村和周林村相鄰,一條大河貫穿兩個村子,兩麵環山,環境優美,鄰裏之間倒也和睦。
說到這親事,也是餘家上門求娶的。
話題中心的林清文是個從小到大行事作風都很男子漢的人,文能下廚做飯,武能上山打獵,唯一的缺點就是耳後的印記顏色淺了一點。
麻煩的就是這點啊,本來哥兒生子就難,印記深點還好,淺了就不行了,所以遲遲沒有人上林家提親。
可把林母齊先蘭急的,她好不容易撿回來一個乖巧的哥兒,養的白白淨淨,能文能武的,那些沒看上的人,簡直瞎了眼了。
齊先蘭千盼萬盼,終於有一家上門提親了,還是個讀書人,十三歲那年考上了童生。齊先蘭不敢置信,花了一籃雞蛋,拜托自己娘家大嫂的娘家二嫂,經過多方打聽下,都說餘歸是個不錯的讀書人。
這餘歸的爺爺餘中和父親餘進都是童生,兩人考了好幾年都沒考上秀才,家裏的錢也都是借的,所以兩人放棄了科考。
父子倆去鎮上的私塾給小孩啟蒙來掙錢還債,他倆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餘歸的身上,對餘歸格外的溺愛。
餘歸考了五年秀才都名落孫山,在他十八歲時,家裏為了官配的高額的個人稅。
餘母丁蓉打算找一個能幹的小哥兒貼補家用,反正她家餘歸是要考秀才的,等考上了就娶個官家小姐,讓那哥兒當個仆人伺候著餘家。
丁蓉的算盤打的啪啪作響,她打聽到林家的哥兒是個能幹的,雖不能生,但是她本來也不指望哥兒來為他家傳宗接代。
她花了十個銅錢,請官媒孫媒人上門求親。
農村人家,出三代讀書人多不容易啊,齊先蘭很滿意這個親事。
在大河村裏,餘家口碑很好,就是餘母吝嗇了一點。
齊先蘭不在意,農家人摳搜點正常,她立馬拍板定下了這門親事,讓餘家出五兩銀子的彩禮就行,等林清文出嫁時,還讓他帶走。
丁蓉咬牙同意後,要求等餘歸考上秀才了再成親,齊先蘭想了想也同意。
畢竟她舍不得早早的將文哥兒嫁出去,將他留在身邊多待兩年也好。林清文見母親同意了,於是也點了頭。
兩年多下來,林家為了林清文陸陸續續給了不少銀子幫襯餘家,希望餘歸早日考上秀才。
眼看林清文也要十九了,像林清文這個歲數的,家裏孩子都會跑了。
齊先蘭等不及了,他家文哥兒不能再耽擱了,她私下去餘家催了一下親事。
沒想到等來了餘家的退親,理由竟然是林清文不能生養,簡直貽笑大方。
現在說這個理由,當初怎麼和她哥兒定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