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升級報導(1 / 3)

朱總編進裏間屋,拿出省報刊登的《工作上的勞模,危險時的英雄》報紙,對我們說:“這篇報道影響力很大,對教育幹部深入基層,與工人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運能起到示範教育作用。局領導指示我們,再加工整理一下,報《人民日報》,希望成為我們局一個響當當的代表人物。”

從結構到語言,應該說可以上報了。叫你們親自跑一趟,因為大家對金康這個人先進名稱定位有些爭論。從我們辦報的人理解是,作為一種精神的作用來定位。可另一些人說不能把宣傳精神的話,拿出來定位為英雄。因為英雄名稱必須是經過上級批準,下文任命的。覺得至少是不嚴謹的。”

“哦!我估計是勞模和英雄的概念不清吧!”原老師說。

我恍然大悟地看著他倆,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我們當時用英雄作標題,完全是作為一種形容詞來使用的。並不是給他定位為英雄稱號。對於搞宣傳的人是能理解的,對於鑽字眼的人來說,可以輕而易舉的把事情混淆視聽。可能領導怕引起歧義,才把我們叫來商討修改之事吧。

“對!從你們寫作角度來看,是想用英雄這個詞,來形容金康的大無畏精神。他的一係列行為也夠得上英雄的稱號。可是英雄的命名是要組織下文的。我們寫通訊報道是不能用肯定語氣,下定義為英雄的。這樣報導出去會鬧出笑話的。”朱總編以探討的語氣對我們說。

“我們處領導專門討論過這件事。這個人是個老勞模。在朝鮮戰爭中。他經受過生與死,血與火的殘酷考煉。有失去親密戰友的切膚之痛。他幸運的活下來了。所以,他很珍惜在和平的環境下搞建設的分分秒秒。他雖然是一隊之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極少在辦公室呆過。長期紮根在工地。有人有事需他要簽字的。都是在工地隨便找個地方一坐,把紙往膝蓋上一攤,就完成了簽字。很多生產會議都是在工地現場召開的。可以說他是一個惜時如金,深入群眾,紮紮實實度過每一天的好隊長。是基層幹部的好榜樣。

他從來不怕死。再困難再危險的活。他都是身先士卒搶在前麵。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英雄壯舉。在獲得了勞模稱號後。不但沒躺在功勞簿上止步。而且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處裏正打算撰寫他的先進事跡。向上級申報英雄稱號。這個榮譽肯定是會授予他的。隻是遲早問題。”原老師把金康的大致情況介紹後,並沒下結論這篇文章如何定調。看他的意思是讓朱總編下結論。他這是尊重別人,有涵養的表現。

“這個金隊長事跡確實感人。可以從老勞模創新篇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基層好幹部角度寫,他的事跡可選性多。”從我們進屋到現在,兩人已換了三次煙屁股,他遞給原老師一支煙,自己點燃後繼續說。

“按塑造英雄角度來寫,為時過早。可以啪什。按勞模新傳來寫肯定是可以的。但文字會拉長。要新老貢獻列舉出來,不適應高級別報上刊登。那麼現在隻有從基層幹部的榜樣角度來寫,指導意義更深些,效果會更好些。原科長你看可以嗎?”朱總編客氣地詢問原老師。

“應該這樣,我完全讚同。辦報人的水平就是比我們普通人要高幾個層次!”原老師風趣地對他說。

“得了啊!如果把你安在總編位置,可能比我還要高幾個層次呢!”朱總編也開玩笑地說。

“那就這樣吧,整個結構重新打亂。從樹立基層幹部的榜樣角度入手,重新架構章節。如果需要補充資科,可以返回去調查挖掘。爭取一個禮拜把文樣拿出來,你們看怎麼樣。”朱總編對我們說。

我沒把握按時完成任務,隻能讓原老師表態。我望著他沒吭氣。

“沒問題,下去後重新擬出框架,需要返回去采訪來回三天。寫出初稿一個禮拜差不多可以交卷。”

朱總編送我們出門時,我看見茶幾上擺著幾期《通訊員學習資料》,我想借去看一看。

朱總編二話不說。把全年出的通訊員學習資料找齊了,另外拿了兩本稿紙交給我。全送給你,不用還了。

當編輯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基層培養通訊員。就像一棵大樹需要發育更多的根須,才能吸取更多的營養一樣,專門編輯了通訊員學習資料。我從原老師那裏借過幾期,可沒有係統性,今天真是額外收獲。報社有時還派人親自到基層去講課,傳經送寶。看來這個朱總編是隨時隨地不忘自己職責。我如獲至寶地收下他給的資料,隻能不停地點頭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