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紀師傳是個發明迷(1 / 3)

譚大鬆介紹道:“對於紀師傳的事跡,曾經報導過,都是一些小塊文章,片段事跡,沒有係統地,完整地整理出資料來。所以他的很多事跡被埋沒了,希望你這次來幫助細致的梳理一下,把這個典型人物樹立起來。”

“讓我先給領導彙報一下,然後再決定搞不搞,怎麼搞。不管怎麼搞,都離不開你的支持。”我對譚大鬆說。

魯主席聽了我的彙報後說:“這個事跡很突出,你現在的工作重心,就是抓緊時間去調查了解落實,然後把材料整理出來,我們可以從工會的角度給他申報先進榮譽稱號。”

“這麼大個林料,以我的能力,恐怕抱不住,時不時請處理來一位高手操刀,我可以當下手。”

“現在處裏都拉不開栓了,你就別想好事了,自己幹吧。另一方麵,這也是一次鍛煉的好機會。相信你旗開得勝。”

我花了一晚上功夫,理出了調查提綱:

一,紀尚能隻有小學文化,是怎樣通過刻苦學習,提高文化知識,為發明創造打好基礎,成為掌握全麵技術的萬能工的;

二,他做出這一係列的先進事跡,原動力是什麼;

三,他有哪些技改技革成果,為現場施工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四,他為單位節省了多少財力,物力;

五,以後的奮鬥目標是什麼。

我們來到所長辦公室。譚大鬆介紹到,這位是處團委汪幹事汪月明同誌,這位是修配所長陳二柱同誌。

“陳所長您好!聽大鬆介紹,你們所裏的紀尚能同誌很多優秀事跡,我想全麵了解一下他的先進事跡。把他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向他學習。”

“好啊,這是大好事呀!”他想想後接著說“不知道你們準備怎麼了解?”

“我想先從您開始介紹他的情況,然後找與他最熟悉的人分別了解。”

“正好,今天下午有空。那就簡單介紹一下吧。”

我和譚大鬆同時掏出筆開始記錄。

“紀尚能是五八年入路的,家是甘肅武威的。他才七歲時,母親因病去逝,丟下二男二女,父親為給母親治病欠下地主的高利貸,家徒四壁,無力償還利滾利的盤剝。被逼無奈,服毒自殺。四姊妹無依無靠,大的哥哥給地主家當長工。他和一姐一妹年齡太小,以乞討為生。最小的妹妹在乞討的路上沒活過來,他和姐姐總算活到全國解放,他們姊妹不但獲得了新生,而且還上了小學。他被政府推薦到鐵路上工作。他的童年生活像千千萬萬個窮人一樣,悲慘淒涼。

由於他年齡較小,身體單薄,單位安排他跟一個修理膠輪車的老師傅當徒弟。他勤奮好學,深得師傅喜歡。後來又跟著師傅進了修配所,從此他跟修理行業結下了不解姻緣。

在修配所,他如魚得水,見什麼學什麼,不懂就問,師傅們對這個小家夥很喜歡,從不保守。有一次他看見師傅在拆一台電動機,就專心致誌的學習,回去後用筆把全過程記下來。很多部件名稱他記不下來,買了一本字典,邊學邊查。基本上了解了電機機械部分的名稱,作用和修理過程。

對於電器部分,師傅也隻能判斷好壞,修理師傅就像老虎吃刺豬,不知道如何下手,隻有報廢。你們到各個段的修所去看,廢品庫裏最多的是報廢電機。

工程單位可以說,一天都離不開電機的使用。凡是用電來驅動機械,作為動力的核心介質,就是電機。電機既皮實,又很小氣。使用不好,或受潮氣太重,舜間就報廢了。

小的電機幾天就可以買回來,買大功率的有時,要跑很多大城市,拖一兩個月才能買回來。花錢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耽誤了工程進度。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

紀尚能思想上一直在琢磨怎樣才能把這個問題就地解決掉,一次探親路過石家莊市時,發現了一家電機修理店鋪,他立即下車,跑去觀看,跟在那些修理工後麵轉來轉去想學點技術。別人問他是幹什麼的。他支支吾吾說不出個道道來。把他攆了出去。

他心不死,蹲在旁邊思考著,有了。

他一直守候到下班,瞄準一個老師傅,上前去遞過煙,說請他吃飯。

“我又不認識你,吃什麼飯。”他抬腳就走。

小紀開宗明義的說“我想拜你為師,學習電機修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