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字重德,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他精通契丹和漢,是遼天慶五年進士,隨即擢翰林承旨,累至遼興軍節度使。
作為契丹貴族,又身為主戰派的一員,他的地位僅次於耶律淳和蕭幹,若說到領兵打仗的本事,並不次於耶律淳,還在蕭幹之上。在他眼,女真要比宋人可怕得多。宋人雖然富有,可他們的部隊隻能用衰弱來形容,雖然也有一兩隻能征慣戰的隊伍,但人數畢竟不多。反觀女真,崛起於草莽,凶悍無比,這樣的敵人,豈是宋人能比的?
雖然心不願,但他還是率領兩萬人馬,奔赴南京道。這兩萬人馬,由契丹人和奚人組成,幾乎全是騎兵,耶律淳能舍得給他這樣一隻龐大的軍隊,也是下了血本了。
耶律大石知道耶律淳的心思,集兵力,在最大程度上震懾滄州軍,如果真到了非打不可的程度,兩萬騎兵,在配合析津府的數萬守軍,應該可以擊潰宋軍。隻不過滄州軍的強大,也是毋庸置疑的,這場戰爭打完了,自己這兩萬人馬,怕也要損失過半。戰爭,是最後的手段。
耶律大石進入析津府後,正在析津府指揮作戰的蕭奉先、張琳、李處溫等人紛紛趕至,這些人主管析津府的軍政大事,如今滄州軍十餘萬人馬正逐步逼近,這些人又吃了敗仗,正值神無主之際,好容易來了個主心骨,自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耶律大石心也鬱悶得緊。原本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去年的時候。就想遷都析津府,躲避女真的鋒芒,隻不過析津府離滄州太近,宋軍又進犯西京道,他一時間也不敢有什麼舉動。隻能窩在京勉強支持耶律淳抵抗女真人地進攻。可以說,這南京道是耶律延禧地內室,容不得別人染指。
他也不多說什麼。當即檢查析津府的戰備。結果讓他鬆了口氣。析津府到底是遼國五京之一,兵甲糧秣充足完備,士兵雖然比不上自己手上那兩萬人馬精銳,但勝在人多勢眾,五萬人馬占據堅城,據城而守。任宋軍有天大的本事,也拿不下城池。自己手下這許多人馬,有足夠的本錢和宋軍賭上一場。
他沉吟良久,方才道:“宋軍各路人馬已然彙聚,我等若是困守孤城,卻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多說無益,我且率軍,前去會秦風一會,見識見識滄州軍馬。究竟有多大地本事。”
眾人聽了。都交口稱讚。他們也見到了耶律大石率領的兩萬騎兵,這些人雖然領兵打仗的本事不成。但眼光還是有地,他們一看就知道,耶律大石手下地人馬,絕對是精銳。不說別的,就說他們那身裝備,再加上萬裏奔馳,雖然疲累得緊,卻不曾有半點散亂,光憑這一點,就是析津府本地的守軍比不得的。
耶律大石看了眾人一眼,又道:“本官來此前,燕王曾經叮囑過我,此戰破敵為下,退敵為上。不戰為上,開戰為下。故我此次前去,固然要挫動宋軍的銳氣,但另一方麵,卻是要使滄州宋軍退兵。李處溫,你是本地人,熟知地理,你變跟我一道去罷,若是情況允許,你便出使,看看能不能將宋軍勸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