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張明明的評價,於啟年淡淡一笑說道:“看來,張先生還是個懂得品茶之人啊。”
“沒錯,這就是我們桃園村自己種出來的茶葉。在市場上的銷量還算過得去,不過我卻一直沒辦法將他打造成自己的品牌。”
聽了這話,張明明心裏不由得一驚,他真的沒想到於啟年竟然有這種想法,想將自己村裏的茶葉打造成自己的品牌。
看來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年輕人,難怪桃園村能夠發展的如此迅猛。
此時張明明心裏不禁多了一個念頭:
做茶葉這一方麵,大旺村也可以嚐試一下,再加上自己的靈液,說不定效果會比這個更好。
雖然大旺村種植茶葉跟桃園村有競爭,但是桃園村卻打不出自己的品牌,那麼這個事情就由大旺村來做。
雖然這樣做算是明著搶生意,但是也不敢確定以後會不會形成一個共贏的局麵,這就要看後麵該怎麼去操作了。
隨後三人便在居委會接待室邊喝茶邊閑聊。
通過這一番聊天,張明明才知道,於啟年其實是是桃園村共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
之前桃園村也是一個貧困村,但是無意中挖到了一座煤礦,接下來的日子可是一天比一天好。
於啟年的父母常年在外麵打工,直到他十歲的時候,卻雙雙意外身亡。
從那個時候起,他的爺爺喊奶奶就擔負起照顧他和他的妹妹。
兩個老人,年老體衰,也賺不到什麼錢,幸好村民們也比較融洽,時常給他一些幫助。
於啟年也是非常的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他爺爺和奶奶就一直堅持著讓他們兄妹倆上學。
村民們都知道瑜於家的困難,所以每家每戶都會湊點錢供他們倆上大學。
於啟年也沒有讓村民們失望,最後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燕京大學。
上了大學之後,他就給自己定了個目標,一定要用自己所學到的本領來幫助桃園村的村民。
於是,在畢業之後,他拒絕了所有人的邀請,毅然選擇回到桃園村當督軍。
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年時間。
這段時間,於啟年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和村民一起把桃園村打造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聽完這段故事之後,張明明心裏感到無比的敬佩,這完全是一個典型的勵誌案例。
張明明此時心裏暗道,如果自己沒有得到黃帝歸元經的承傳,有能力將大旺村建設成現在這個樣子嗎?
答案是不可能的。
如果沒有得到黃帝歸元經的承傳,他現在還是一個被村民們嘲笑的大傻子了。
即便是自己傻病好了,他也知道自己沒有那麼長遠的目光,畢竟以前他的性格還是有點懦弱的。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能夠得到傳承,那也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既然有了這一份能力,那自然要擔起這個責任,好好的利用它。
利用它把大旺村建設成一個美麗富饒的旅遊山村,到時候,就連他自己都會感到十分的自豪。
“張先生,聽陳都軍說,你是來我們這裏準備談生意的,不知道你是要在哪方麵跟我們村合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