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兩日前,王莽收到了一封謝恩折子。
也不知是得了誰的指點,這衛姬居然不再隻是苦苦哀求自己準其來長安,而是直接給自己來了一道千恩萬謝的謝恩折子。
她一口咬定,以安漢公的聖賢之心,自然是懂這天下親情孝理,不會強阻她與皇帝的母子情深,至皇帝無以親孝。
除了言語上的千恩萬謝,她更直言,為感謝自己的成全,會在遙遠的中山國內公開謝恩以傳安漢公之名,並連續為自己祈福九日。
有當今安漢公,才有大漢的昌隆向上,她是為安漢公祈福,更也是為大漢祈福。
嗬!公開謝恩,公開祈福,替自己傳名聲?
這是拿自己的名聲作要挾,霸王硬上弓啊。
這折子經官員層層送上,現下正被他壓在手上,不知該以何理由來光明正大地回絕。
自己的兒子王宇,又剛好在今日忽然提起了衛姬這一事?
他甚至開始懷疑,今晚這一家庭聚會的真正目的恐怕也在王宇身上。
“你是想讓我準衛姬入長安?”
“是的!何況嬿妹成了皇後,這衛姬與我們王家也是親家,更沒理由阻人家來長安。這於父親您的名聲相悖。”
“那你可知衛姬來長安可能的後果?”
“父親也說了,那隻是可能,而非必然。這世間豈有長盛不衰?退一步來講,即使真的大權旁落,也是合該我王家氣數的回落。以父親之名聲,嬿妹的皇後身份,以及姑祖母的太皇太後之名,即使衛家興起,我王家也不致真正沒落甚至被打壓。若是父親再主動賣衛姬人情,叫皇上感念這份恩德,父親依然可望位列三公。嬿妹妹屆時再為陛下誕個太子,及至下一輩,王家依然可保中興。”
萬事開頭難,鼓著勇氣,將話匣子一開,王宇的狀態就上來了。他盯著王莽,言論滔滔不絕。
一桌子人都悄悄停了進食,靜靜地觀望著,聽著王莽與王宇的言語討論。
孩子們從小到大,王莽的心思不是在趙合德身上,就是趙合德一死,皇帝一換後的危機重重、勾心鬥角,他是真的鮮少與孩子們溝通交流。
孩子們眼中的父親,是如此沉肅寡言,嚴苛難近。
眼下是難得聚在一起的一家,是從小到大,第一次有人能與父親如此一句又一句的你來我往。不論他們討論的是什麼,在幾個孩子心間,卻也是難得有了家的感覺,感受到了父親的存在感。
他們甚至也生出了想插足話題,與王莽也聊上那麼幾句的渴望。可惜,他們還是沒有王宇那蓄謀已久的勇氣。
“嗬,保王家中興?你父親我的名聲就隻用來保王家中興?哀帝時外戚隻顧爭寵奪權,朝堂混亂,人命草芥,流民遍處,天下風雨飄零。衛家,我們同樣不知其一族品行德識,你的意思是為了自己一家的中興,拿天下萬民去作賭?若個個男兒都這般思想,不為天下憂,隻為一族榮,這世界永遠不可能變好,隻會愈來愈混亂無序!”
“可你這麼強阻也不是辦法啊,這天下畢竟是皇帝的天下。陛下年紀漸長,如今更成了婚,少則兩三年,多則四五年,父親您必然是要還政於陛下的。經年累月,親情思念有多深,屆時陛下對王家的恨便有多重,到時我王家將無可逆地覆滅,那時候衛家再入長安,才更是改天換地。這短短幾年,您即使將這片天撐得朗朗清清,國泰民安,到時豈不摔得更重,更顯水深火熱?”
“多維持一年便是一年,總不能因為前途黑暗便裹足不前,或者幹脆退避?若人人如此,英雄何處?先賢聖人們也無法永世存活,他們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正因為有一位接一位不顧自身之利的英雄,一代又一代的聖者出世,世界才會不斷進步向前,天地漸清漸明。這世界終將變成你們不敢想象的世界,如仙界一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