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劉衎之殤(1 / 2)

果不出王莽所料,本就體弱多病的劉衎在沒日沒夜的操勞之下,沒多久就病倒了,再次癲癇病發,且此次的發病比以往都生猛。

豈止是抽搐與翻白眼,那簡直是渾身痙攣,口吐白沫,那雙眼更是翻得見不著一點黑。

那一夜,嚇得年幼的皇後哭著叫著,四處求救。忙得禦醫徹夜未敢合眼,卻依舊沒能留住劉衎的性命。

皇帝再次發病,且來勢洶洶,病情比以往都要凶狠!

得到消息的王政君與王莽匆匆趕來,與禦醫一同見證了劉衎的因舊疾複發而亡。

王政君免不了要責問禦醫,為了推責,禦醫自然是第一時間地一致同聲,將此次發病如此之凶猛的責任推在了劉衎連日的操勞之上。

唉,是啊,怪皇帝心急親政。身子骨本就弱,又是在長身體的關鍵時候,此時過度操勞,可不就是自己不惜命?

在王政君哀歎的同時,王莽免不了抹著長者之淚,悔恨於自己的急於放權養老,害皇帝因操勞過度而發病,使得自己苦命的女兒也成了寡婦。

公元5年,十二月,未能滿十五歲的劉衎,剛接觸皇權,尚未真正掌權的他,死了。

因其一生平平,無功無過,諡號平帝。

可憐的平帝劉衎,從小失父,又失了祖母一族,靠母親衛氏一族撫養。好不容易長到九歲,原以為是苦盡甘來,居然有幸坐上皇帝寶座。

卻想不到,所謂的皇位,是母子分離,終不得見。

至死,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長安附近的陵墓之中,以母子分離與衛氏一族姓命為代價,卻隻換來了短短幾年,空有的皇帝之名。

隻留下母親衛姬一個人每日以淚洗麵,在不久之後於孤獨中死去。

王莽再次操持起了國喪,這是經由他手的第三次國喪,輕車熟路,不過一月便料理妥當。

接下來重新麵臨皇帝人選的問題。

在百官眼中,也不知是漢朝氣數已盡還是什麼,這幾任皇帝一個比一個死得痛快,接二連三的都沒能留下子嗣。

這下好了,元帝劉奭的三個兒子,劉驁、劉康與劉興,三脈皆絕。

隻能再往上翻,從劉奭的父親,宣帝劉詢那一代中去翻篩皇帝人選。

這一個個地過繼給劉驁名下當兒子,做皇帝,都不長壽,許是劉驁命中注定是個無子之命?

還真不好說,說不準就因為他偏寵趙飛燕,害死自己兒子,所以注定誰做他兒子誰死。

有不少官員甚至冒出了這麼個念頭。

在王莽的引導之下,百官一番商議後,決定不再選人過繼到劉驁名下,而是直接從宣帝劉詢的玄孫輩中挑選皇位繼承人,過到劉衎的名下,作為劉衎的兒子,劉驁的孫子,劉奭的重孫,以皇後王嬿為母。

如此一來,也就免了外戚的後顧之憂,也避免小皇後的身份之尷尬,讓大權繼續留在王莽手中。

大漢劉氏的氣數或許真的盡了,要不是王莽強挽狂瀾,或許早沒了大漢。

不知不覺間,百官們已然不那麼在乎誰當皇帝了,他們隻在乎如何讓大權繼續留在王莽手中,不要再生變了。

宣帝劉詢當初留下五子,劉奭、劉欽、劉囂、劉宇、劉竟,翻譜一查,曾孫輩竟有五十三位之多,玄孫輩更是數不勝數。

一番篩選,王莽將目光停留在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身上。

因為劉嬰是劉詢玄孫輩中年紀最小的,剛剛兩歲。

兩歲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動作再慢,也完全夠自己在他生出掌權意識前完成自己的圖謀。

這次,王莽也沒有和百官及王政君客氣,他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兩歲的孩子最合適,還未與親生父母產生牢不可破的感情,可以從小培養,長大了更容易與王嬿及王政君親近,真正的將劉驁這一脈當成主心,有歸屬感。

當然,更關鍵的是適合自己一手培養到大,方便自己努力為大漢培養出一任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