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王莽改革(1 / 2)

幾經周折,深謀暗慮,終稱帝。

王政君被王莽以新朝之名為前綴,封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意為承認她依舊是太皇太後,不過是新室而非漢室。由她依舊主著她的長樂宮,王莽對這個姑姑依然禮敬著。

一直到始建國五年二月初三(公元13年2月2日),王政君逝世,享年八十四歲,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因劉驁之故,心底對於劉家皇帝並不太友好的王莽,在她與元帝的墳墓之間挖了一道深溝。

表示他認王政君這個姑姑,而葬在元帝陵中是她老人家的遺願,那條深溝代表斷絕,是王莽對元帝這個姑父的不承認。她是新朝的太皇太後,不是劉家的。

王莽的女兒,王嬿被封為安定太後。

劉嬰被封為安定公,王莽把京城的大鴻臚府改建為“安定公第”,將年幼的劉嬰養在安定公第之中。為了防止劉嬰未來對自己可能造成隱患,他下令將其與外界隔絕任何聯係,導致劉嬰成人後知識麵與見識皆停留在幼兒時期,一無是處。

爾後,便自然是立了王靜煙為皇後。

這是一個自從嫁給自己後便一直默默愛著自己的女人,自從王獲與王宇死後,又缺失自己的關心,成了一個整日以淚洗麵的女人。因為每日每夜總會忍不住地一個人哭泣,她的眼都哭壞了,看人都是模糊難清。

他也想過安慰,但不知該如何安慰,也沒閑空為此費心思。

對於王靜煙,王莽的心底是藏著愧的,皇後之位,是他唯一能彌補她的。

老大王宇與老二王獲已死,老三王安又天生體弱多病兼及腦子帶著明顯的癡傻,太子落在了四子王臨身上。

最後便是天下大赦,舉國同歡。

終於當上了皇帝,思索考慮並壓在心底很久的改革終於可以放開膀子幹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要動的東西很多很多。

但最首要的就是他最討厭的奴隸製度!

西漢中後期,豪強地主兼並平民土地的情況極其嚴重,且是愈演愈烈。大量的農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土地,無以生存。在這科技落後的時代,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隻有兩條路可選。

要麼成為地主附庸,為其工作以謀生;要麼直接賣身為奴,成為其財產。

附庸如何能比得過奴隸好使?

實際上隻有一條路,因為選擇權並不在底層農民手中,那些地主們更多的是不願意租田以傭的,為了養活家人,農民們不得不被迫簽訂買賣協議而成為奴隸。

這是一條不歸路,一但你成了奴隸,你的後代,一代接一代,若無潑天的機緣便隻能是奴隸。

除了農民,還有高層對低層平民的壓迫與坑陷,同樣有多少家庭被迫成為奴隸。

身不由己,完全沒有自由的奴隸。

趙合德雖然不是農民出身,卻也因各種原因,最終成了阿陽公主府的奴隸,一個沒有自由身的奴隸。

本就討厭奴隸製度的他,更討厭奴隸了。

他登基的那一月,王莽第一件事便是頒布了關於奴隸改革的旨意。

他要的當然不隻是改革奴隸製度,而是直接廢除奴隸製度,但他也知道,這個隻能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說廢就廢。

天下多少王公貴族,官員豪強,以及再往下的中、小奴隸主們,漢朝後期的奴隸比例幾乎達到了五分之一的占比,而且這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若一下子廢除奴隸,直接還奴隸徹底的自由,這開國第一件事會觸動太多人的利益。

更關鍵的是,一下子自由的這些奴隸要何去何從?還沒有解決田地問題,他們依然無以生存,沒有奴隸之名卻依然得盡著奴隸之實。

於是王莽與百官商議後,折中而宣,將奴隸改稱“私屬”,不得買賣,不得隨意處置,若違反最高可以判死刑。

這裏的“私屬”並非私有財產的意思,而是將奴隸改成附傭之意。將奴隸變成了在主人家的“家眾”、“家丁”,以提高其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