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散的消息到政府辟謠,從小規模事件到有效的控製,沒有人在意那些真真假假的信息。
演唱會照常舉行,中巴足球賽更是座無虛席,超五萬人觀戰,人們歌舞太平,沒人會相信一場規模浩大的傳染性疾病已由南向北席卷而來。
隨著政府公開發表抗疫聲明,恐慌人們這才意識問題的嚴重性,大家開始了瘋狂搶購,食品、藥品、口罩等等一掃而空。
也不知是誰說板藍根、醋、鹽具有抗病毒的功效,一時間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暴漲,鹽搶光了搶鹽水,到最後連海帶都成了俏手貨,個中盲目又豈是瘋狂兩字可以言說。
以至於當疫情過去之後,大夥又紛紛變身為富甲一方的鹽商:
打折了大促銷了,原價十塊一袋的鹽,現在隻要九塊九,九塊九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滾犢子吧,
現在九分九都沒人要……
城裏人忙著存貨,外地人打響了回家的口號:死也要死在家裏。
一時間逃難一般的人群擠滿了各種交通工具,而老家的大喇叭也使勁吆喝:如果你真愛你的家鄉,請留在原地,不要把病毒帶回來……
真愛假愛不知道,離開京都最重要,惶恐的人們想盡各種辦法逃離這座被病毒肆虐的大都市,最後京都是離開了,但也沒到家,半路集中隔離,十天半月沒咳嗽一聲,恭喜你,闖關成功。
戴口罩、勤洗手、少串門一時間成了大街小巷的口號,中小學停課,大學封校,各大體育賽事延後舉行,由於人流大幅減少,許多商場和商鋪也相繼關門,餐飲業首當其衝,遭遇重創。
疫情對不同類型的餐廳客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減幅最大的高達百分之八十,大部分餐館的客流量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左右,普遍來看,餐館名聲越好,受到影響越小。
盡管事後官方對餐館倒閉的數據諱莫如深,但還是被人估出了大概,疫情之下關閉的餐館高達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也就是說最少有五千家餐館倒閉,可謂觸目驚心!
而本就搖搖欲墜的醉仙樓此時更是雪上加霜,雖不說冷清到極致,但零零碎碎的營業額都不夠電費錢。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沒人知道,無盡的煎熬讓小老板夜不能寐,而大老板則告訴他及時止損,但醉仙樓是自己的心血,他一時狠不下心來。
到最後在焦慮與不安下渾身抽搐,暈了過去,被送進醫院告知是急火攻心,腦溢血,所幸是白天,發現及時,不然他性命堪憂。
隨後醉仙樓則被大老板強勢接管,本想轉讓出去的他,到裏麵轉了一圈,看到小老板辦公室密密麻麻的各種解決方案,終歸是沒忍心。
最後則是把醉仙樓改名仙鶴樓,大刀闊斧的改革一番,首先把淮揚菜改成川湘菜,然後印了幾千張菜單,最底下一行大字:為響應政府抗議號召,本店隻做外賣,不提供堂食。
叮囑員工方圓五公裏小區挨個門縫塞,塞完之後全部停薪放假,後廚則從其它飯店調過來一條線:廚師、打荷、切配三人,每天隻做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