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楊玄感起兵造反(2 / 2)

煬帝遠征高麗,瓦崗諸人又重回瓦崗寨,可是因為上次李世民一戰,元氣大傷,加之李靖紅拂已經投了李淵,沒有再回,諸人也沒有再次起兵之心思,便開始休整,恢複士氣。瓦崗諸人如此,其它農民起義團夥也是一樣,知道起兵恐難以成事,都隻是在私下裏招兵買馬,等待機會。不過雖然各地農民起義暫時停息,但是那督運糧草的楊玄感卻又騷動起來。

這楊玄感本就胸懷大誌,雖然縱情於聲樂之間,特別是得了李蓉蓉之後,更是一日不聞其琴音便覺諸事索然無味,但是對於國中大事,諸般見聞都是了然於胸。煬帝令他督糧,他便知此時乃是一大好機會,於是找來心腹好友蒲山公李密商量起兵事宜。

這李密乃是北嶽恒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轉世,本身就是心係天下,胸懷大誌之人,加上為人精明,足智多謀,又熟知兵法,聽楊玄感要舉兵起事便上陳三策。

這上策乃是奪取煬帝回國咽喉臨榆關,斷其糧草,然後同時派人前往高麗,說服高麗國王,讓高麗軍與己軍同時發難,夾擊隋兵。此策一來可奪取緊要關隘,借地勢之利與隋軍相爭,二來發動高麗一國之兵,相當於多了一個實力巨大的盟友,三來那煬帝所領之兵乃是大隋有生之力,按理該先行對付,以消耗其有生力量。可是楊玄感認為這臨榆關離中原之地太過遙遠,舍進而求遠,耗時耗力,不值當,而高麗乃是異邦蠻國,與其合作大為不妥,所以便否決了此策。

李密所獻中策乃是輕裝急進,西取關中,然後扼潼關天險,與大隋長久對抗,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慢慢再圖天下。此法可據關中之險,以少量兵力克製大批敵軍,再則關中人口眾多,假以時日,可招集大量兵士,形成一股大勢力,這樣亦可取得天下,隻是時間要長久一點。楊玄感認為若是西進,恐怕兵士疲憊,失了銳氣,而長久圖謀,變數太多,不可取,亦否定此策。

下策乃是精兵猛將大舉東進,強攻東都,占據洛陽,然後號召天下義士,共同起兵反隋。此法可占東都,拿住隋軍家眷,以此為要挾,便可亂隋軍軍心。而奪了東都,可以舉旗稱帝,號令天下。而壞處則是攻打洛陽將遇到越王楊侗所率大軍,敵守我攻,必然損失慘重,而後號召天下義士起義,即使能破了大隋,殺了煬帝,恐怕要得天下還得有一番爭奪。但是楊玄感認為此法可取,他認為隻要攻占洛陽,舉旗率先稱帝,待天下英雄舉事,滅了大隋,自己為此戰發起之人,又是第一個稱帝,定能號令群雄,令天下歸心。

既然定計,楊玄感便故意拖延時間,遲滯漕運,不按時給隋軍供給,並暗中召回隨煬帝出征的弟弟楊玄縱,楊石,與虎賁郎將王仲伯等人舉兵起義。楊玄感稱煬帝無道,天下應該為德者居之,領兵占據黎陽,召來一眾心腹士兵,盡焚屯於黎陽的龍舟水殿,率兵直取洛陽。而越王楊侗聽聞楊玄感起兵,急忙加強防禦工事,又名人守住了臨清關,楊玄感無法攻破,隻得從汲郡南渡黃河,繼續向東前進。一路之上,流民無數,楊玄感說道:“我身為上國柱,地位顯赫,家中金銀無數,本來可以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但是如今煬帝無道,致使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我若是隻顧自己享樂,而忘了百姓安危,實在是太過不仁。現在我不顧自身榮華,不理會滅族之危而舉兵起義,旨在為天下救急,解黎民百姓之危。”

那些百姓聽了楊玄感之言,都非常感動,紛紛前來投靠,每天前來投軍之人都有數千之眾,而大將韓擒虎之子韓世萼也聞訊投入楊玄感軍中,深得其器重。楊玄感募得五萬兵士,分兵五千占據慈硐道,五千把守闕道,韓世萼領三千人包圍滎陽,顧覺領五千人取虎牢,自己則是帶領主力軍攻打東都。

鎮守長安的代王楊侑得知楊玄感起兵,令衛文升領兵四萬救援東都,與楊玄感之兵在東都城北交鋒,衛文升屢戰屢敗,實力大損,最後被逼孤注一擲,與楊玄感軍在邙山決戰。那衛文升雖然屢次戰敗,但軍中倒也不乏武功高強之輩,其中有一人,姓侯,名大有,乃是地隱星寧三益轉世,使一根熟銅棍,端的是厲害非常。此刻見兩軍要作最後生死之爭,知道自己揚名立萬時機已到,便主動上前請纓,把銅棍一夾,拍馬立於陣前,向楊玄感軍中邀戰。

2014年終盤點,開啟榮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