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投筆從戎(1 / 2)

孫誠也想到寧國當兵的大都是文盲,隻有勳貴軍官才有文化,平民一般隻能靠勇氣拚殺,憑軍功當上軍官。

但中層軍官就到頭了,很少再往上了,因為他們大多不識字。你都不識字,軍令傳過來,你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那還打什麼仗?

所以高層軍官大多是勳貴子弟,孫誠認為這樣對軍隊發展不利,還是需要平衡。

平民軍官沒有文化,那就教他們。再在文人中招兵,提倡投筆從戎的精神。這樣,軍官隊伍才能平衡。

當年,GCD的軍官隊伍不就是這麼組建的嗎?那些軍校出來的就是勳貴子弟,那些後來加入的文人就是投筆從戎,那些在戰場中廝殺出來的軍官不就是平民軍官嗎?

想到此處,孫誠更是認定自己的練軍方法是正確的,自己的那個時代,有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可供參考的是比比皆是。

翌日,屬下的三名校尉就去各地招兵。而孫誠自己,則準備在太學大開文會。

以提攜後進之各,隻要是二十五以下的太學生皆可參加,不管你有沒有名氣?

頓時太學生大嘩,以前像孫誠這種文學泰鬥開文會,那參與的人自然也是與他同等次的人,那年齡也不用說了,不說七老八十,那最少也是四十多了。

就是有年輕人參與,那也是有才子之名的人,像這些太學生,根本沒有參與的資格。

這次,孫誠大開文會,在年齡方麵有了標準,這讓那些太學生有了機會,能一睹興盛侯的風采。

這次文會,孫誠強借了太學的場地,太學那些大儒也是無可奈何。

誰叫他們當年在孫誠與崔元文才比試中判定崔元勝了呢?結果後來的情形一目了然,他們錯了。

崔元雖然當上了都察院僉都禦史,這在年輕人當中也算是年輕有為了。

但與孫誠一比,那就差的遠了,孫誠已經因功升為候爵了,而且不是憑父親的勢力,而是憑他自己。

這樣一比較,當年太學幾位大儒的評論是多麼的不靠譜,致使太學在文人中的地位也降低了很多。

孫誠要借太學的地方開文會,大儒們也不敢不應允。

太學廣場中,孫誠坐於正中,周圍幾百太學生圍坐一旁。

孫誠站起來,雙手一拱,“各位兄台,今時乃是大爭之時,魏國咄咄逼人,使臣竟然要我國將議和費翻一倍。

議和費雖是先王製定的,但那是因為兩國之間頻繁征伐,致使耕地荒蕪,百姓生靈塗炭。

先王不忍百姓受苦,故而拿出一筆錢給魏國,停止了戰爭。

但這不代表我們怕了魏國,前些天,我的親衛就擊敗了號稱大陸第一的玄甲衛,大漲了我寧國的士氣。

眾人歡呼,魏國軍力強盛,屢屢欺淩寧國,他們當然心中憤慨。

這次雖不是戰爭,隻是一場比試,但擊敗的可是玄甲衛,當然值的歡呼了。

要知道玄甲衛當年可憑借著三千騎衝破了先王的中軍大陣,擊敗了寧國大軍,一路殺到京城的部隊。

孫誠用手壓了壓,讓眾人靜下。

“所以我今天舉辦文會,以賀此事,此次文會的題目是投筆從戎。

大家要記住,詩詞並不講究辭藻華麗與否,主要的是意境,意境到了,能打動人心就是好詩,所以大家可以自由發揮,寫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