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考慮了一下,“侯爺為百姓著想,下官不甚欽佩。複耕一事就包在我手上,但……。”
他的臉上露出了為難之色。
孫誠道:“有什麼難處就說出來,我來為你撐腰。”
“綿清地域我曾經考察過,他以前可是魚米之鄉,可這些年糧食產量已大不如前。”
“那應該是魏國散兵經常劫掠的緣故吧!不過這次他們為我所敗,應該會老實幾年,這個你不必擔心。”
李記搖搖頭,“那隻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洪災和旱災,這二十多年幾乎有一半地方年年都有天災。
就是按農時耕種,產量也高不到哪去。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哪怕有肥料相助,百姓還是得挨餓。”
孫誠有些奇怪,“那是為何?難道這二十年都有天災嗎?可這也不可能啊!總有些年份是風調雨順的呀!”
忽然他好像想起了什麼,“你剛才說有一半地方,可是天災一來,各個地方不都是一樣嗎?為什麼隻有一半地方有災?難道這天災有別的什麼原因?”
李記道:“是有人為的因素。”
孫誠眼中閃過一抹寒光,“人為的因素,你說清楚。”
“二十年前,這裏是魚米之鄉,偶爾有幾年天災,那也是正常的。
可自從有人為了擴大耕地麵積,產出更多的糧食,就將這裏的雲潮大澤給填了。
至使此地年年受災,以前有雲潮大澤,雨水多的時候,清河無法宣泄,就會流入雲潮大澤,減輕下遊的壓力,使河堤不至於崩潰。
雨水少的時候,雲潮大澤的水通過水渠可以灌溉周圍幾百萬畝田地。
可雲潮大澤一填,此地失去了水的調劑,所以年年都有天災。就為了雲潮大澤幾十萬畝田地,使得周圍幾百萬畝大幅減產。”
“說,填大澤的那些人是誰?”
“占大頭的是鄭家,還有當地的一些鄉紳也參與其中。”
“又是鄭家?你的意思是說要想讓百姓不挨餓?要將大澤恢複它的作用。”
“正是。”
孫誠搖搖頭,“那大澤已經是耕地了,想讓他恢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在這個時候,朝廷正在積蓄力量,應該不會動用這個大工程的。”
“不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雲潮大澤本來地勢就低,鄭家為獲得這片土地,就通過工部,在這裏修建了高大的河堤以擋住河水。
隻要我們將河堤炸了,雨季一來,大澤自然就恢複,魚米之鄉亦會重現。”
孫誠眼睛一亮,“你說的不錯,以前倒是很難辦。我炸了河堤,鄭家會告上朝廷,彈劾我破壞耕地,再加上另外三家一起上,我怎麼也得弄的灰頭土臉。
可是這個時候,就不同了。現在戰事剛歇,我可將這口鍋給魏軍扣上。
他要是找罪魁禍首,就去魏國人那去找,看魏國人理不理鄭家。
打定了主意,孫誠召來袁方,在他耳中說了幾句。
袁方點點頭,“請侯爺放心,一定辦的妥妥當當的,絕不會讓人抓住把柄。”
孫誠冷笑,“誰叫鄭家擋住我的援兵?差點讓我倉皇而逃。不教訓他們一下,就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