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兩個月,才將刑部的事查清楚,三人將結果報知寧王。寧王是勃然大怒,當即下旨,刑部尚書嚴永等一幹人犯斬立決,家眷流放。
在行刑的那一天,菜市口是人山人海,在眾目睽睽之下,驗明正身,劊子手舉起了刀,一刀兩斷。百姓們無不歡呼,紛紛大呼寧王聖明。
刑部被清理後,剩下的就是重建刑部了。孫誠認為,在審理案件上麵,刑部的權力太大。
雖說大理寺在重大案件有最後審理和複核的權力,但在平民和低級官員的案件上,刑部卻能一言而訣。
寧王雖說能最後審核刑部的案子,但寧王哪有那個時間,那也隻是走個過場罷了。
這次刑部在重大案件上,因為有了大理寺的最後審核,還算公平。
但在平民和低級官員的案件上,因為刑部自己審核,就成為了重災區,冤案錯案多出自於此。
所以他建議要削弱刑部在審理案件上的權柄,而要加大大理寺,都察院的權柄。
刑部以後不管大案小案隻有抓捕權,都察院掌握了負責審查、批準逮捕權,大理寺掌握了最後的定罪權。
三方若是認為哪一方有不公之處,可以請寧王聖裁。
這是在最高一層,在縣一級,縣尉,縣丞的權力也增加了。
也就是說縣尉的權力相當於公安局,縣丞相當於檢查院,縣官相當於法院。
三方對案件如有分歧,可以請上一級官員重審。
這樣,在案件的審理上,哪一位也不能一言而訣,也能最大減少冤案錯案的發生。
保王派當然同意,世家派因為刑部名聲臭了,如果不改革,那是絕對不行了,也隻能同意了。
寧王見群臣讚同,當即批準,按孫誠說的辦。自此以後,冤案,錯案的發生率大為降低。
…………
以後的日子裏,寧王屢次請孫誠出山,讓他掌管一支軍隊。
孫誠都推辭了,內戰他不想打,楊柳城那次也是魏國打上門來了,不然他才懶得上。
寧王讓他幹活,還是打內戰,他兩樣都不願意,以養病為由,就是不出山。
這天,孫誠正抱著兒子與眾妻妾在花園中遊玩,袁方來報,有一姓鄧的年輕人求見。
孫誠有些茫然,“姓鄧的,他是誰?我好像不認識呀!”
“他說他的父親在佩囊店中與你相識的,還說他有事可以來找你。”
孫誠恍然大悟,“想起來了,那人叫鄧直,在佩囊店曾幫了我一把,讓他進來吧!”
那名年輕人見到孫誠後,就跪在地上大哭,“侯爺,救救我的父親吧!”
“快快請起,你叫什麼?你父親出了什麼事?”
“我名鄧出,父親鄧直是名海商,這次出海,在菲尼國貿易的時候,正好遇到到菲尼國的內亂,我父親就被陷在那裏了。
我也是經過千辛萬苦才逃出來的,還請侯爺想想辦法,救救我的父親吧!”
孫誠一臉茫然,“菲尼國是個什麼國家?”
“菲尼國在普加島上,那裏的位置極其重要,我國的商船都要在此地貿易和補給。”
“那這麼一塊寶地,為什麼內亂呢?”
“還不是菲尼國的蘇丹認為島上的夏族人太多,又通過貿易獲得了大量財富,這會影響菲尼王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