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三年後又是北伐,這一次寧王謹慎了很多,選擇主帥也要更加認真。
寧國軍中將領能統領大兵團作戰的,以前隻有鎮國公和安國公,安國公戰敗殉國之後,也隻有鎮國公能勝任了。
但鎮國公張計是大都督,軍中第一人,最關鍵的是,他是寧王的嶽父,也就是國丈。
他也曾有滅國之功,南越就是他滅的,而且在軍中素有威望。
要是他成功滅了魏國,那他以後就不好控製了,雖然寧王相信他不會有什麼不臣之心。
但他要考慮到以後,外戚勢大後,自己在時還能壓得住,要是太子上位,他能不能壓得住?那就是另說了。
所以寧王不想讓張家功勞太大,他必須另選其人。還有一點是張計隻擅長冷兵器作戰,現在已經是熱兵器了,他的戰爭經驗不一定管用。
寧王看著其他將領的名字,張氏一係將領是不行的,他們雖然有指揮熱兵器戰鬥的經驗,但他們的戰術素養,還不能夠駕馭大兵團作戰。
安國公陳氏一係本來是有好的人選,陳浩的地位就很合適。同樣的,他的戰術素養也不能夠駕馭大兵團作戰。
還有他太年輕,父親安國公就是死在魏國手上,若他貪功冒進,又敗一次,那這次北伐豈不是又得無功而返?
雷裕,他是安國公一係的,後來逐漸靠攏了孫誠,本是最佳人選。但還是一樣,他戰爭經驗都是守城得來的,沒有指揮大兵團進攻作戰經驗。
看了半天,寧王無奈,在寧國,有能力掌控大兵團作戰的也隻有鎮國公一人,但他沒有使用熱兵器作戰經驗。
別人都太年輕,有使用熱兵器作戰經驗,但指揮大兵團作戰又不行,這可讓寧王直撓頭啊!
忽然他想到,是不是讓孫誠成為主帥,他雖是文官,但有指揮熱兵器作戰經驗,而且還屢敗魏國驃騎將軍蒙毅。
在指揮大兵團上麵,他的戰略也被鎮國公所推崇,當年滅南越方案就是他製定的,
況且北伐之前削弱魏國的戰略也是他製定的,不戰就讓蒙毅中立了,讓魏國失去了他最強大的主帥。
這就說明他是個戰略天才,而主帥就是要有戰略眼光。
更何況孫誠此人對朝中權力不是很熱衷,他性格懶散,又不拉幫結派,就是他滅了魏國,立得大功,也不會因功而驕,影響朱家天下。
想到這裏,寧王下定決心,準備以孫誠為主帥領兵伐魏了。
他召來孫誠,“王弟,北伐在即,可主帥很是讓孤為難啊!你看用誰為好?”
“滅國之戰,當然是大兵團作戰,鎮國公應該可以勝任。”
“鎮國公雖然能指揮大兵團作戰,可他對於熱兵器作戰卻沒有什麼經驗,我怕……。”
孫誠知道這個理由可以成立,但影響不大。估計寧王還是怕外戚勢力在軍中壯大。
這樣一來張氏一係將領就不好提了,本來他是想讓大舅子張齊擔任主帥的,他現在已經統領了南方邊軍,都升為都督了。
既然寧王不願讓鎮國公一係為主帥北伐,張齊也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那陳浩呢?雖然安國公因敗殉國,但他在北方邊軍中還是很有威望的。陳浩繼承了安國公的勢力,他可否。”
“他太年輕,雖有熱兵器戰爭經驗,但大兵團作戰不行。況且他與魏國有大仇,我怕他會衝動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