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聽到王波的諫言,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讚同這種辦法,這一批是傳統的大臣。
反正草原那地方隻能放牧,要是按照信國公的計劃,是有可能滅了匈奴。
但滅了匈奴又如何呢?寧朝又不能長期占有這塊地方,到最後還不是勞民傷財的退回來。
然後草原上又會興起別的部族,繼續繼承匈奴的名號,這在史上可是出現幾次了。所以還是拉一波,打一波的傳統政策好。
這樣既花不了多少錢,又能讓草原勢力在自己的控製下。
其實所有的製度都是在科技發展下製定的,比如說鐵器,馬鐙,夏族發明了鐵器,就把草原遊牧民族打了個遍,有一夏當五胡之說。
軍隊強,所以就用強勢鎮壓,外族若敢不從,大軍一到,玉石俱焚。
但馬鐙傳入草原後,那草原就雄起了,有了馬鐙,他們人馬一體,呼嘯如風。
除非農耕民族也裝備大量馬匹,不然就是有鐵器也得甘拜下風。
所以到了最後,夏族騎兵多,就可以縱橫草原,把匈奴壓著打。
但一旦國力衰弱,騎兵不多,那就隻得躲在城中,被匈奴壓著打。
但不管怎樣,農耕民族占領不了草原,這個事實卻是天下公認的。
王波的辦法也是科技沒到位的情況下,對付草原的最佳方法。
有的卻不讚同,這是一批新勢力的大臣,他們在科學的進步下,對世界有了另一種看法。
常生出來道:“皇上,王閣老的話,我不敢苟同。王閣老的政策是夏族一貫的傳統政策,別說我們,就連匈奴都知道了。
頭曼與冒頓會那麼傻,任由我們控製他們內耗嗎?他們要是故做不和,其實是騙取我們的物資,以渡過這個災荒之年怎麼辦?”
王波道:“要是按信國公的政策,滅了匈奴。那還不是像以前一樣,我們勞師遠征後不能長期駐兵。
隻能退回山海關、玉門關一線,將耗費巨量錢財打下來的地又還給匈奴,那除了贏得一個虛名之外,傷亡大量士兵,還能獲得什麼?”
首輔衛軒道:“其實這兩種辦法都隻能暫時抑製草原。畢竟我們不能將草原納入我們的統治,不能長期駐兵,就不能徹底的控製草原。”
眾臣紛紛議論起來。
常生又道:“為什麼不能在草原駐兵,為什麼不能吞並草原?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經濟利益。
以前在草原上駐兵,不但得不到什麼好處?而且還要從後方長途運輸補給,確實是得不償失。
但那是以前,現在科技發展是日新月異,一日千裏。
隻要科技發展能讓百姓在草原上獲得利益,我們就可以遷入大量百姓,改變草原人口構成,到那個時候,我相信朝廷是可以吞並草原這塊土地的。”
“草原上有什麼利益?也就是一些皮毛,肉類,而且這些肉還運不了多遠,經濟利益不是很大。
史上也不是沒有名臣研究這個事,但還是彌補不了在草原上的付出,最後還不是退了回來。
難道常大人能在草原上找到什麼經濟利益?何不說出來讓眾位大臣聽聽。”
“這……。”
崔進輕蔑的一笑,“常大人,這是在討論國策,我們一舉一動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你還是要謹慎一些。
至於那個什麼科學技術,我承認他還是有點作用的,但這需要時間,想吞並草原還是早了點。”
“我雖然不知道怎麼在草原上獲得利益?但信國公他肯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