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亞美利加,孫誠命令第五兵團準備進攻斯圖亞特的殖民地北亞美利加。
這個時候,先前占領的北亞美利加縱深五十公裏的土地發揮了作用,這裏作為進攻出發地,就不用打登陸戰了,這讓攻擊容易多了。
斯圖亞特隻在北亞美利加布置了八萬正規軍,這些兵力遠遠不夠。
為了守住這裏。總督詹姆斯伯爵在殖民地中征兵,隻要十五歲以上,六十以下都有義務要當兵。
這讓殖民軍兵力一下子達到了二十多萬,雖然移民北亞美利加的人民風彪悍。
但畢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與寧軍相比,根本不是對手。
第五兵團組成的人,有的是從本土征兵而來的,有移民南亞美利加的夏族人,也有移民過來的哈斯堡人,更有北亞美利加的東朝遺民,他們都經過充分的訓練。
孫誠在這裏修了兩個兵工廠,也保證了第五兵團的補給。
而殖民軍的防線卻比較簡陋,戰壕邊上不但沒有巨木加固,修建碉堡的混凝土鋼筋也不多,有的根本就是用磚砌起來的。
這樣的碉堡,防步槍子彈還可以,防火炮就不要開玩笑了,甚至重機槍子彈也防不住。
塹壕質量差這也就罷了,縱深也不夠,隻有三條防線,三條防線一突破,整條防線就會動搖。
這也不能怪詹姆斯沒有盡力,斯圖亞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本土上,殖民地並沒有付出很大精力。
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沒有軍費和物資他怎麼修築防線?
維多利亞等上層官員知道,要想靠殖民地陸軍守住北亞美利加,根本不可能。
要想守住,靠的還是海軍,隻要本土艦隊偷襲成功,重創了第二艦隊,奪得龍口海峽控製權。
再派出巡洋艦襲擊南亞美利加各地港口,那寧朝陸軍將疲於奔命,到處防守,想攻占北亞美利加就不可能了。
可現實是本土艦隊偷襲失敗,還獲得一個不宣而戰的罵名,這個時候,斯圖亞特王國上層就知道民地守不住了。
那為什麼還要守,隻不過想北亞美利加的殖民軍拖時間,讓西方戰場有時間擊敗哈斯堡王國罷了。
孫誠可不想讓維多利亞的得逞,他要迅速解決北亞美利加。他一開始就要總攻,突破防線,包圍並殲滅殖民軍主力。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要通過挖戰壕,將衝擊距離縮短。這樣等炮火準備一結束,寧軍就會減少暴露在火炮,子彈中的時間。
於是,寧軍在機槍,迫擊炮的掩護下,將戰壕一點一點的往前挖。
殖民軍也派步兵攻擊,阻止寧軍挖戰壕,但被寧軍機槍掃倒一片,不得不放棄。
用機槍吧!可迫擊炮就是機槍的克星,機槍打不了一個彈匣,就得轉移,不然就會被轟成渣。
最終結果就是寧軍的出發陣地,離殖民軍陣地隻有四百米了。
寧軍火炮陣地上,升起了觀察氣球,兩名觀察員坐在吊籃上,開始測算距離,報出數據,他們的觀察,會讓炮擊射擊的更加精確。
配屬第五兵團的火炮仰起了頭,士兵們拿起了槍插上刺刀在塹壕裏準備,等火力準備好後,就開始攻擊。
此次攻擊,從防線的東西兩邊突破,隻要突破了,就殺向巨石城,將守衛這條防線的殖民軍全部圍住。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孫誠看了看時間,見時間已到,點點頭,“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