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叱令李輔國下馬,那五百精兵也被高力士喝住了。李輔國往後看了看自己的兵,從他們的臉上,他看到的不是殺氣,而是恐懼。不得已,李輔國下了馬。高力士高聲宣誥,“五十年太平天子在此,我大唐諸將士安在?”話音剛落,那班精銳齊齊放下刀槍,山呼萬歲,回音不絕,三拜而止。
這一幕,反倒把李輔國嚇得不輕,而且嚇得他很沒麵子。李輔國諾諾地站在那裏,不知道如何是好,手足無措地望著高力士。高力士瞪了他一眼,叱道:“你過來,和我一起為太上皇牽馬!”李輔國丟了牛氣,乖乖從命,牽著李隆基的馬,將他送到了西內的甘露殿。可是就在走的時候,李輔國發起了狠,帶走了李隆基所有的侍衛,隻留下幾個年老發白的老奴。
回去後,李輔國開始了瘋狂報複,先把高力士、陳玄禮等人撤走,又覥著個大臉去請教李隆基的想法。隨後,李輔國領著六軍大將,素服跑到李亨麵前“賠罪”。
麵對這麼一幫手握重權的大將,李亨隻有點頭的份兒,隻能說大內和外頭都是房子,沒什麼不一樣的雲雲。親爹被人軟禁,百官明哲保身。這時,一個不明白哲理的人忽然站了出來,領著百官,上表,要求公開太上皇的講話,了解李隆基的住所。
領頭的這個人,就是刑部尚書顏真卿。
然後,他走了,被貶成了蓬州長史。隨後,高力士流巫州,王承恩流播州,魏悅流溱州,勒令陳玄禮致仕。
事情到了這一步,李亨才明白,這個李輔國,自己必須殺了他。
但他想到兵權,又猶豫起來。而且,自己的媳婦兒張皇後,每次見自己要去見親爹,都會流露出十分不滿的情緒,加上李輔國從中作梗,李亨隻能忍氣吞聲。
也許,這就是我的代價吧!李隆基想。
五十年的大唐,成也是他,敗也是他,締造中國永不能磨滅的盛世神話,卻又將它葬送在了自己的手裏。
他是梨園的祖師、最好最壞的帝王,這個詩歌的王朝,在他的手裏沒了。這個文明燦若星河,無數人向往的時代,在他的手裏沒了。這裏有無數遣唐的留學生,也有無數泯滅在曆史長河中的動人傳說……
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呂(晁衡)跟著遣唐使一起回國了。在唐朝待了三十七年的他,也真的該走了。可是,晁衡卻沒能回去。因為他歸國的大船,在海上遭遇了暴風,從此杳無音訊。也許他死了吧,所以,當李白得知消息的時候,晁衡已經沒了消息很久了。
以他和晁衡的交情,總是要寫點什麼的。於是寫了下麵這首《哭晁卿辭》——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不久後,被人開了追悼會的晁衡又回來了,原因是當時出海四艘船,前三艘都回國了,隻有晁衡坐的那艘船例外。該船航行到阿爾奈波(衝繩島)時,忽遇到了大風,吹得天昏地暗,波濤洶湧。不過據分析,這風的的確確是十分猛烈的北風,大船在海上漂蕩了很多天,終於靠了岸。
晁衡的船被硬生生朝著日本反方向吹跑了,而且吹到的目的地也特別離譜,他們發現,登陸的時候碰見的依舊是黃皮膚的人,隻是說話特別奇怪。海岸上的人把他們救了上來,晁衡這才曉得老天爺一口氣把他們吹到了交趾(越南)。晁衡和其他人下了船,風塵仆仆地回到了長安,等待下一次回日本的機會。
晁衡看了李白寫的詩,想起日本的一切,放佛已經是夢裏才會出現的,太久遠,所以愈發清晰。
他悲從中來,唱和了一首《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天水相接的地方,就是故鄉了吧?
奈良,你還好嗎?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李白死了。
他孤苦伶仃,流落到了金陵。
李白是很浪漫的一個人,也是一輩子不肯放棄夢想的人。聽說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賊軍氣勢正旺,李光弼將軍出兵抵抗,李白賦詩一首,慷慨陳詞,毅然決然地主動請纓,壯誌在胸,殺入北疆,征討賊軍。可是僅限於想象,他最終沒能去成,因為年紀太大,酗酒成性,最近精神也很受折磨,想去,沒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