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挖呀挖呀挖新坑~~~~
大槐莊與蛤蟆村是世仇。
兩家結梁子的源頭據說能追溯到玉皇大帝的姥姥,所以結怨的本源無從可考。兩個村莊的後代們從睜眼的第一刻起隻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隔壁的村子,大槐莊或是蛤蟆村,是他們這輩子的對頭。
大槐莊與蛤蟆村每輩各有人才出,獨領風騷這幾十年的是朝廷裏的兩個大員,呂右丞跟程將軍。呂右丞是蛤蟆村人,二十多年前的文狀元。程將軍大槐莊土生,二十多年前的武狀元。蛤蟆村和大槐莊的老人們時常親切地回憶起呂右丞與程將軍穿開襠褲時的模樣,回憶的時候也必定會念他們的小名:二轉子與三剩兒。
呂二轉子與程三剩兒都是發達不忘根本的人,所以全天下人都知道呂右丞與程將軍是朝廷裏的死對頭。七八年前萬歲爺爺駕崩,崩的突然,沒來得及寫遺詔。朝廷的大臣分成兩派,呂右丞當時還是大學士,保三皇子;程將軍理所當然投奔對麵,擁戴二皇子。兩邊爭來爭去,爭到最後,兩派折中,一起推了個還在吃奶的十三皇子登基。功勞兩邊都有,皆大歡喜。兩派握手言歡,呂右丞與程將軍依舊做對頭。蠻夷進犯邊關,程將軍主戰,呂右丞一定主和;山窩裏鬧草蔻,程將軍主鎮壓,呂右丞一定主招安。蛤蟆村跟大槐莊的人都愛討論家國天下事,每聽到這種事情,都是又歡喜,又讚歎。
蛤蟆村與大槐莊都很窮,窮到兩個村子隻能養得起一個教書先生。教書先生王夫子原是三十裏外城中的老秀才,自家在大槐莊與蛤蟆村搭界的地方開了個學堂。學堂正中拿大板凳隔了條界,一邊坐蛤蟆村的孩子,一邊坐大槐莊的孩子。王夫子講書時便依界限的板凳頭為對照站在聖人畫像下,不偏不向。
這一天王夫子講半天書累了,讓學生自去背背三字經演練。凡來上學堂的孩子預先都在家裏被大人囑咐過,一定要把隔壁村的小崽子們比下去。因此界限兩邊背書的聲音一波高過一波,逐漸往上拔,拔到讓王夫子眼冒金星的響亮。王夫子終於忍無可忍,揚起界超狠命敲了一下桌子:“肅靜!”
頓時萬籟俱寂,王夫子隻覺得天地豁然清明。正待微笑,界限左手蛤蟆村方位忽然一聲喊叫:“先生,窗戶外頭有個偷聽的!”
喊叫的孩子身手矯健,這廂喊那廂已經伸手到窗外扣住了偷聽的胳膊,王夫子踱過去,隻看見半敞的窗戶外一個滿臉通紅的六七歲孩子張開血盆大口惡狠狠向扣住自己胳膊的那隻手啃下。抓他的孩子陡然慘叫,王夫子在電光火石間伸出手,扣住咬人的肩頭,動一動胡子道:“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不來學堂反在外麵偷聽?”
被咬的男童一壁齜牙咧嘴地甩手一壁喊:“先生,先生,我認得他!他是大槐莊村口程老拐家的小六!他家連褲子都穿不起哪有錢上學堂!”四周蛤蟆村的孩子頓時一起大笑,齊唰唰地起哄:“歐,歐,大槐莊的!大槐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