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團軍則奉命放棄寧滬鐵路(南京—上海)以東的大部地區。
至9月17日,中國軍隊撤至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一線,與日軍對峙。
9月,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21日再次調整部署。
第9集團軍為中央軍,朱紹良任總司令,位於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
以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軍,張發奎任總司令,位於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
以第15、第19集團軍為左翼軍,陳誠任總司令,位於蘊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
9月中下旬,日軍新增調第9、第13、第101師及重藤支隊(台灣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軍戰鬥序列。
10月1日,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麵部隊發起新的攻擊。
北路以第11師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強渡蘊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守軍頑強抗擊。
15日,日軍突破蘊藻浜,蔣介石急調第21集團軍10個師加入中央軍序列,以其3個師從大場附近向南路日軍反擊。
另以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均未突破日軍陣地。
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師進攻第21集團軍,在廟行和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26日攻占廟行和大場。
蘇州河北岸的中央軍腹背受敵,於27日放棄北站、江灣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第88師第524團團副謝晉元率第1營官兵繼續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晝夜,於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日軍大本營10月初決定將侵華戰爭主要進攻方向從華北轉向上海方麵,急從華北、東北、國內抽調部隊,於20日組建第10集團軍援滬。
11月5日,由集團軍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師及國崎支隊(第5師第9旅),突然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策應上海派遣軍實施迂回包圍。
當時杭州灣北岸的守軍,大部已調去支援上海市區作戰,隻有第63師的少數部隊守備,猝不及防。
日軍占領沿海地段後,迅以第6師進攻鬆江和閔行,以第18師進攻金山和廣陳。
第三戰區急調第62、第79師分別阻擊日軍第6、第18師,均被擊退。
日軍6日占金山。7日,上海派遣軍和第10集團軍奉命合編為華中方麵軍,由鬆井石根統一指揮,企圖對上海守軍迅速達成合圍。
戰局急轉直下,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戰役結束。
是役曆時3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拚,注重正麵防禦,忽視側翼安全。
日軍裝備優良,取正麵強攻,屢遭挫敗,改從側後登陸,迂回成功。
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2萬餘人,傷亡9萬餘人。
中國軍隊參戰兵力共6個集團軍約70個師計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
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